新馬劉濟雨:單純的力量—掌握心的方向
2009-11-13 | 邱淑絹他是在馬來西亞創業成功的台商企業家;
從最初的九分事業一分志業,
慢慢轉變成九分志業一分事業。
2001年更把最後且唯一的一分事業捨掉,
千餘坪廠房捐作慈濟幼教中心及義診中心等,
自此嘈雜的機器聲,
變成孩子的歡笑聲以及病苦者的感恩聲,
他也成為「全職志工」。
相較於年輕時事業有成,生活周旋在享樂氛圍裏,
而今年過半百,
行動上呈現的是繁忙紛雜,心境卻常保輕盈自在,
「走到那裏,心就到那裏;
平常生活過得簡單,到災區就不會不習慣。」
他的祕訣就在於「單純」——
心地單純、目標單純,一心一志勇往直前,
人生路就會愈走愈寬廣。
從享樂人生 變喜樂人生
豔陽下,劉濟雨背著擴音喇叭,手握對講機對著四方呼叫。這天是2006年四月十日,斯里蘭卡慈濟大愛村啟用,他身穿水藍色襯衫、戴著印有慈濟徽章的深藍色領帶,忙碌地指揮著典禮前的準備工作。
身為慈濟新加坡分會、馬來西亞馬六甲分會執行長,劉濟雨的志業腳步卻不僅止於新、馬兩地。200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印度洋海嘯發生後第四天,他在新加坡機場與首批台灣賑災醫療團會合,一路奔往斯里蘭卡。此後,無論是勘災、研商援助事宜、參與斯國官方各項會議、聯繫新馬兩國志工後續支援……慈濟在當地的援助工作,在在都少不了他的足跡。
運籌帷幄間談笑風生,一會兒跟著建築委員檢視工程成果,一會兒商請志工協助各項事宜;來去間,他的腳步穩健踏實,絲毫不見忙亂神情,間或捲袖加入工作行列,揮汗如雨也渾然不覺身外天地。
工作上的繁忙,只是幻化於身形上的動作;於心,他未曾沾染點滴風雨,輕盈自在。
「這麼震撼的故事,怎麼從照片中看不出來?」喜愛拍照、個性雞婆的他,決定自己上場,把訪視的感動「拍」出來。
濟雨——劉銘達,曾是個穿梭於商場、專營成衣外銷的生意人;1988年趕搭台灣企業赴東南亞投資的熱潮,來到馬來西亞馬六甲設廠。
規模不小的製衣廠逐漸上軌道,接續而來的訂單,讓他穩坐董事長位置。工作之餘,生活就周旋在應酬、打高爾夫球及把玩名貴相機、四處拍照的享樂氛圍裏。
「那時我認為,一個人努力經營事業,好不容易賺了點錢,如果還不會好好享福,這種人不如死掉算了!我認為自己『福報現前』,所以能過著這樣幸福快樂的日子。」
妻子美髮院閱讀感動 開啟慈濟因緣
1992年,太太簡淑霞回台灣時,在美髮院看到一份《慈濟道侶》半月刊,她被慈濟志工的慈善行為所感動,隔天即到慈濟台北分會捐輸兩張病床的錢給慈濟醫院。
返回馬來西亞後,簡淑霞參與當地慈濟志工行列,忙於貧病訪視工作,內心感受滿滿;工廠內的員工也響應善舉,每月捐出部分薪資濟貧,並在工作之餘參與訪貧。
簡淑霞也邀請先生加入,卻獲得他俏皮的拒絕:「我沒擋你做志工,你就要很感恩了。叫我犧牲週末去做,我不要!」
馬來西亞貧病者眾,訪視過程中常可見殘障、長期臥床之個案,志工關懷時也會拍照存檔,作為後續協助的評估。當擅長攝影的劉銘達,看到太太帶回家製作檔案的照片、聽她描述所見所聞,總有意見:「這麼震撼的故事,怎麼從照片中都看不出來?」個性雞婆的他決定自己上場,一句「我來幫你拍」,就走進慈濟訪視行列。
親眼所見皆是悲苦眾生,惻隱之心促使他進一步生起「為照片寫圖說,才能讓人了解」的想法;有時一張、兩張寫著,幾張照片累積下來,乾脆併成一篇文章讓內容更豐富——
「鑑於陳家的生活品質如此惡劣,隨行的六、七位師兄當下決定先行動手替他們清理……聾啞的么兒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與感激,數度欲外出買點心與飲料慰勞大家,但為師兄姊婉謝;甚至在聽到美珍師姊咳嗽兩聲,么兒立即衝進他的房間拿出一瓶藥水,咿咿呀呀,殷勤地要請師姊服用……傍晚時分,打掃完畢,新的床墊鋪上由上橋製衣廠的慈濟人利用午休時間縫製的床套與被套,整間屋子乾淨清爽了許多。」
喃喃念著自己所寫的文稿,劉銘達表示:「寫到自己都會流眼淚咧!」充滿純真的赤子心。
寫出興趣的他,進一步用花花綠綠的厚紙做起慈濟文宣看板,當時電腦製圖技術並不發達,得用粗筆一字一字寫著。他買來好多紙、筆,自得其樂盡情地揮灑。「我待在董事長辦公室裏都在做這些,桌上紙筆一堆,有人進來時還得不好意思地先收起來。」劉銘達逗趣地說著。
本來自以為年輕有為、少年得志;和上人一席談話,他發現自己實在很渺小。
花蓮尋根 人生轉念更堅定
見劉銘達沉浸在個案記錄上,簡淑霞希望他能進一步了解慈濟,於是提出回花蓮「尋根」的建議。劉銘達問了相關行程,「十天行程,每天早上三點半起床」的回答嚇壞了他。「不要。開玩笑!我每天十一、二點才睡,叫我三點半起床,沒辦法。」
「一個企業家一年裏抽不出十天去做件有益的事情,那麼他就不算成功的企業家。」簡淑霞的話語激了他,於是劉濟雨呼朋喚友帶了二十幾個人,於1993年十一月來到台灣靜思精舍。
和證嚴上人座談時,為了得到心服口服的回答,他常不管三七二十一舉手就發問;上人不慍不火、親切而善意的態度教他心服。
「我本來以為自己年輕有為、少年得志;當下覺得除了錢以外,個人實在很渺小。」這一分頓悟,促使他提出皈依上人、接受慈濟十戒規範的請求。
「很好啊!但是要記住:守戒容易持戒難。現在就開始。」上人開示完畢,個性耿直的劉銘達驚訝問道:「師父,沒有儀式哦?」
一句「我這邊沒有儀式」的回答,讓劉銘達頓然了悟其中道理:「若只是身體皈依,心沒有皈依也沒用,就像註冊了不讀書一樣。師父的方法讓我覺得很實際。」
劉銘達獲得法號「濟雨」,回到馬來西亞後,更為積極參與慈濟工作。
每個月的發放,他利用工廠會議廳作為儲放物資的倉庫,由各方來的志工協助運作。一段時間下來,看著廠房堆滿了準備發放給照顧戶的救濟物資,以及發展中的環保、兒童班等會務,他興起在工廠旁空地興建慈濟會所的念頭。徵得上人贊同,便著手找地、拍照、畫設計圖。
占地一千多坪的「靜思堂」,1996年二月動土興建,1997年五月啟用。回顧這段歷程,印象深刻的是當他拿著修改完成的建築設計圖呈給上人,上人問他:「劉居士,你知道為何能蓋會所嗎?」
「師父,若依我來看,現在不蓋的話,空間會不夠,一年後會務推動就會碰到瓶頸。」劉濟雨直接而天真地說著。上人卻回答他:「不是這樣,是因為你單純。」
劉濟雨說,當年自己才加入慈濟兩年,但意志堅定,一心想著上人的教誨「取之當地、回饋當地」;上人那句「看你單純」寓意深遠,讓他迄今時時刻刻反觀自省——唯有繼續保持單純心念,人生才會愈走愈寬廣。
(撰文:邱淑絹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4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