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撒的另一個爸爸
2011-12-11 | 凃心怡志工不捨 貼身照護如親人
2009年8月,泰國慈濟志工一如往常來到瓦保育幼院,才一進大門,就有好幾個孩子七手八腳地拉住他們,「師姑、師伯,你們快來看看他!」
那是年僅八歲,不久前才剛跟兩位哥哥一起到瓦保的頌撒(Somsak Saeya)。孩子清秀的臉龐似乎不太對稱,林淑端彎下腰細看,順著頌撒歪斜一邊的左嘴唇往下一探,「不得了,脖子上好大一塊燙傷疤痕!」
原來,頌撒兩歲時被滾燙的熱湯燙傷,父母無力負擔醫療費用;隨著年歲增長,燙傷處產生增生性疤痕,並伴有疤痕攣縮。不僅癢痛難耐,頌撒的嘴角也因此漸漸往下拉扯,無法完全抬頭,時間再拖長,身體勢必受到更嚴重的影響。
志工趕緊將他送醫,在不斷的諮詢與診斷後,決定補助他進行手術。然而開完刀回到瓦保的頌撒,在無特別照料的團體生活中,傷口感染,幾乎白費了那一次的療程。
「第二次開刀,我們決定把他帶在身邊照顧。」志工李建忠說,頌撒來自泰北山區,濃濃的山區腔調對大部分來自臺灣、僅略懂泰語的慈濟志工來說,溝通是一大問題,「還好有批實(Phisid Hanpongcharoen),他是慈濟泰國分會的職工,也是在瓦保長大的孩子。」
大山長大的孩子 回饋助人
下午三點半,批實騎著摩托車來學校,準備接頌撒下課。
他來早了,於是跟著一群同樣早到的家長在教室外頭靜靜等待。下課鈴一響,他舉手招呼頌撒,兩人向老師鞠躬說再見後,並肩而行,聊著在學校發生的趣事;從背影看來,儼然就是一對父子。
頌撒住院開刀期間,批實每天照顧;想起出院那天情景,27歲的他不禁笑出聲,「醫師、護士以為我是孩子的父親,直到出院簽字時才發現不是,都嚇到了。」
出院後,批實將頌撒接回家裏住,更衣、沖澡、換藥等一手包辦,照顧直到2011年6月。如今頌撒已健康活潑地回到育幼院。
當頌撒的父親要下山去探望兒子時,因泰語不通不知如何是好,也是批實搭長途車到泰北,親自把他接到曼谷,之後又送他回去。
生活教育落實 懂禮知回饋
「一開始師姑、師伯問我願不願意照顧頌撒,我毫不考慮就答應。因為以前在瓦保,師姑師伯給我們一個觀念——瓦保的孩子都是一家人,年長的兄姊有義務跟責任要照顧年幼的弟妹。」
聽到批實這樣說,林淑端覺得好欣慰。孩子來來去去,再加上志工人數不多,要照顧四百多個孩子簡直是天方夜譚。志工深知,深入陪伴與關心需要更多的人手,但人從何而來?其實就在眼前。
林淑端說:「我們從小教育孩子們,要有大帶小的觀念;舉凡生活、行為,兄姊都要先做好榜樣,並有責任跟義務要把弟妹帶好。直至今日,瓦保的孩子雖多,但在行為及道德觀念上並未有偏差,這點相當令我們感到安慰!」
(文:凃心怡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39期)
※延伸閱讀:
守護大山孩子 志工是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