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絕酒徒生涯 喚回天倫樂
2012-01-07 | 林明君
懺悔,警惕自己也讓身邊的人作為借鏡。
懺悔往事 歷歷現前
「累劫煩惱因意起,我今一一悉懺悔……」音樂響起,眾人走向舞臺。
2011年12月4日,約三百位慈濟志工齊聚森美蘭州汝來工業區的一間空置工廠,進行第一次《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總彩排。
走向舞臺的剎那,姚明源心中有著深深的感動;抬頭往上看的時候,彷彿看到以前那一幕幕迷失的人生;句句歌詞更是猶如當頭棒喝,讓那段荒唐的歲月,竟在此時此刻歷歷現前……
貪財 貪醉 貪愛欲
在傳統家庭成長的明源,由於家境並不富裕,排行第二的他得常常撿哥哥的舊衣穿、用哥哥的舊文具,讓他從小就深感自卑。
「因為窮,唸小學時,我就非常愛錢,小學還沒唸完,我就想去做工賺錢。父母反對,我故意考『壞成績』給他們看,所以,他們也沒辦法,只好讓我出來社會做工。」
離校後,明源從修理電單車技工、送貨員、貨車司機到推銷員,南下北上,遠至東馬,一步一步地實現了賺錢夢想。在工作時,因為應酬而開始接觸酒精飲料,慢慢就喝上了癮,時常「從今早喝到明早」,最荒唐的紀錄是連續十四小時與酒為伍;回到家中就只會抱著馬桶不停地嘔吐。
「我很努力賺錢,也很努力花錢;當我與同年的友人聚會時,看到他們只能喝咖啡、拉茶(奶茶的一種),而我卻能輕鬆地花十塊錢買啤酒,心中會升起一絲成就感。」對於金錢上的享受,有著強烈的慾念,明源回想起來,不禁唏噓。
日復一日地沉醉在酒海中,過著顛倒生活,即使婚後依然我行我素,導致與孩子的關係疏離,父子見面交談的時刻,往往只是為了給錢交雜費、買書和鞋子等。如此一來,明源更認定自己是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貢高了他的大男人主義。
對於太太時時的好言相勸,明源全然充耳不聞,依舊整天享受酒精帶來的刺激快樂而無法自拔,不知道什麽是煩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就這樣度過了二十年渾渾噩噩的日子。當年的無知,也一度使他有了另一段緣;最後,雙方在各種壓力下而結束這段婚外情。
一念悲心 扭轉人生
明源難忘2004那一年,因為生意需要而到東馬美里公幹(出差),遇到一位客戶是慈濟志工。對方不斷向他說慈濟,同時盛情邀請他一起到貧苦人家裡關懷。當時的他只是抱著應酬的心態前往,豈知第一次參與訪視就看到了這一個洗腎家庭的悲苦生活。患病的父親看著妻兒憂心忡忡的眼神,更是撼動了他。
「一直以來在報章上看到有類似報導,自己偶爾也會捐錢,善念浮現也只是那短短的一陣子,過了就忘了。那一次看到照顧戶的生活那樣苦,才驚覺自己是那樣地浪費人生!」從來不曾想像馬來西亞會有如此悲苦的家庭,這樣親身體驗,實在刻骨銘心。
那一天,參加慈濟訪視結束後就搭機回家,然而當下所看到的每一幕一直盤旋在腦海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看到坎坷的人生,我才驚醒自己每天過著醉茫茫、風花雪月的生活實在太過份了,也在那一刻,我決定要為苦難眾生做一些事情。」
立定決心 迷途知返
一念悲心讓他將心動化為行動,回到吉隆坡的隔天就主動到慈濟會所要求加入志工行列。於此同時,他也下定決心戒酒,決意不再將精神、時間以及金錢浪費在酒精上。
「以前曾經想過戒酒,但是每次不到48小時又故態復萌了。」但是這一次,他真的做到了!因為見過了別人的苦,看見了自己的幸福,也在慈濟良善的環境中不斷在警惕自己,一心一意要改變的決心讓他維持到現在。
因為無知,讓生命浪費在酒海中;因為愚痴,讓感情出了軌,也差點毀掉一個家。回首一再傷害太太的歷歷往事,明源有著說不出口的悔意,覺得虧欠太太很多。
明源感恩太太不管發生什麼事,總是默默忍受痛苦,用包容的心原諒他,也因如此,今天他才能擁有完整而幸福的家,也才能徹底做到「浪子迷途能知返」,重新找到美滿的人生。
暴躁習性 傷害至親
對明源而言,要懺悔的事情太多了,動不動就惱火罵人的個性,傷害了周遭的人。由於對自己的期望很高,每次都心急要做好每件事,譬如業績一旦達不到目標,就會開始氣自己、氣周遭環境,然後把一切的不滿往無辜的妻兒身上發洩。
在家裡,說話的語氣句句剛強,責備的話也越來越大聲,彷彿提高聲量就能放大自己的威嚴,讓妻兒言聽計從。如此暴躁的習性漸漸讓整個家庭關係惡劣,兒子甚至一段時間裡不肯開口喊爸爸,不理也不睬。
「以前我一看到他就忍不住發火。」姚明源的太太黃麗芬笑著說。因為丈夫的無理取鬧,讓她也莫名其妙地暴躁起來。
驚覺如此狀況後,明源努力嘗試改變自己,調和聲色,雖無法立刻被接受,但至少漸漸軟化彼此間僵化的關係。現在的夫妻倆,鬥嘴已經不再是為了爭輸贏,而變成生活上溝通的樂趣。
從迷轉悟的明源把每一次的分享,都當作是發露懺悔,警惕自己也讓身邊的人作為借鏡。「改變自己多少,幸福就有多少。」簡單的一句話,說出了自己最深的體會。改往並修來的明源,現已經斷絕酒徒生涯,太太也無須為了他的壞習慣而勞心費力,夫妻倆心連心,一起走在菩薩道上。【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明君 馬來西亞報導 2011/12/27)
很努力賺錢,也很努力花錢買啤酒,迷迷茫茫過了二十年的姚明源,在見苦知福後的他深深反省,也在慈濟團體內改往修來;「改變自己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他藉由每一次的對眾分享,當作是發露懺悔往事 歷歷現前
「累劫煩惱因意起,我今一一悉懺悔……」音樂響起,眾人走向舞臺。
2011年12月4日,約三百位慈濟志工齊聚森美蘭州汝來工業區的一間空置工廠,進行第一次《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總彩排。
走向舞臺的剎那,姚明源心中有著深深的感動;抬頭往上看的時候,彷彿看到以前那一幕幕迷失的人生;句句歌詞更是猶如當頭棒喝,讓那段荒唐的歲月,竟在此時此刻歷歷現前……
貪財 貪醉 貪愛欲
在傳統家庭成長的明源,由於家境並不富裕,排行第二的他得常常撿哥哥的舊衣穿、用哥哥的舊文具,讓他從小就深感自卑。
「因為窮,唸小學時,我就非常愛錢,小學還沒唸完,我就想去做工賺錢。父母反對,我故意考『壞成績』給他們看,所以,他們也沒辦法,只好讓我出來社會做工。」
離校後,明源從修理電單車技工、送貨員、貨車司機到推銷員,南下北上,遠至東馬,一步一步地實現了賺錢夢想。在工作時,因為應酬而開始接觸酒精飲料,慢慢就喝上了癮,時常「從今早喝到明早」,最荒唐的紀錄是連續十四小時與酒為伍;回到家中就只會抱著馬桶不停地嘔吐。
「我很努力賺錢,也很努力花錢;當我與同年的友人聚會時,看到他們只能喝咖啡、拉茶(奶茶的一種),而我卻能輕鬆地花十塊錢買啤酒,心中會升起一絲成就感。」對於金錢上的享受,有著強烈的慾念,明源回想起來,不禁唏噓。
日復一日地沉醉在酒海中,過著顛倒生活,即使婚後依然我行我素,導致與孩子的關係疏離,父子見面交談的時刻,往往只是為了給錢交雜費、買書和鞋子等。如此一來,明源更認定自己是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貢高了他的大男人主義。
對於太太時時的好言相勸,明源全然充耳不聞,依舊整天享受酒精帶來的刺激快樂而無法自拔,不知道什麽是煩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就這樣度過了二十年渾渾噩噩的日子。當年的無知,也一度使他有了另一段緣;最後,雙方在各種壓力下而結束這段婚外情。
一念悲心 扭轉人生
明源難忘2004那一年,因為生意需要而到東馬美里公幹(出差),遇到一位客戶是慈濟志工。對方不斷向他說慈濟,同時盛情邀請他一起到貧苦人家裡關懷。當時的他只是抱著應酬的心態前往,豈知第一次參與訪視就看到了這一個洗腎家庭的悲苦生活。患病的父親看著妻兒憂心忡忡的眼神,更是撼動了他。
「一直以來在報章上看到有類似報導,自己偶爾也會捐錢,善念浮現也只是那短短的一陣子,過了就忘了。那一次看到照顧戶的生活那樣苦,才驚覺自己是那樣地浪費人生!」從來不曾想像馬來西亞會有如此悲苦的家庭,這樣親身體驗,實在刻骨銘心。
那一天,參加慈濟訪視結束後就搭機回家,然而當下所看到的每一幕一直盤旋在腦海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看到坎坷的人生,我才驚醒自己每天過著醉茫茫、風花雪月的生活實在太過份了,也在那一刻,我決定要為苦難眾生做一些事情。」
立定決心 迷途知返
一念悲心讓他將心動化為行動,回到吉隆坡的隔天就主動到慈濟會所要求加入志工行列。於此同時,他也下定決心戒酒,決意不再將精神、時間以及金錢浪費在酒精上。
「以前曾經想過戒酒,但是每次不到48小時又故態復萌了。」但是這一次,他真的做到了!因為見過了別人的苦,看見了自己的幸福,也在慈濟良善的環境中不斷在警惕自己,一心一意要改變的決心讓他維持到現在。
因為無知,讓生命浪費在酒海中;因為愚痴,讓感情出了軌,也差點毀掉一個家。回首一再傷害太太的歷歷往事,明源有著說不出口的悔意,覺得虧欠太太很多。
明源感恩太太不管發生什麼事,總是默默忍受痛苦,用包容的心原諒他,也因如此,今天他才能擁有完整而幸福的家,也才能徹底做到「浪子迷途能知返」,重新找到美滿的人生。
暴躁習性 傷害至親
對明源而言,要懺悔的事情太多了,動不動就惱火罵人的個性,傷害了周遭的人。由於對自己的期望很高,每次都心急要做好每件事,譬如業績一旦達不到目標,就會開始氣自己、氣周遭環境,然後把一切的不滿往無辜的妻兒身上發洩。
在家裡,說話的語氣句句剛強,責備的話也越來越大聲,彷彿提高聲量就能放大自己的威嚴,讓妻兒言聽計從。如此暴躁的習性漸漸讓整個家庭關係惡劣,兒子甚至一段時間裡不肯開口喊爸爸,不理也不睬。
「以前我一看到他就忍不住發火。」姚明源的太太黃麗芬笑著說。因為丈夫的無理取鬧,讓她也莫名其妙地暴躁起來。
驚覺如此狀況後,明源努力嘗試改變自己,調和聲色,雖無法立刻被接受,但至少漸漸軟化彼此間僵化的關係。現在的夫妻倆,鬥嘴已經不再是為了爭輸贏,而變成生活上溝通的樂趣。
從迷轉悟的明源把每一次的分享,都當作是發露懺悔,警惕自己也讓身邊的人作為借鏡。「改變自己多少,幸福就有多少。」簡單的一句話,說出了自己最深的體會。改往並修來的明源,現已經斷絕酒徒生涯,太太也無須為了他的壞習慣而勞心費力,夫妻倆心連心,一起走在菩薩道上。【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明君 馬來西亞報導 201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