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能笑 他的一生沒白來

2012-01-24   | 羅秀蓮
放下高級經理一職,投身慈濟志業,學佛的陳炳煌,認為身為佛弟子,弘揚佛法,是應該堅持的使命。圖為他為演出《行願》手語劇而落髮。(攝影者:潘國強,地點:慈濟馬六甲分會,日期:2011/04/28)
《行願》音樂手語劇演出後的一天,他半開玩笑地對家人說,想出家;怎料事隔沒幾個月,陳炳煌卻用自己的健康示現無常!平時穿插在歡迎隊伍中迎接貴賓的陳炳煌,2012年1月11日卻在志工列隊迎接下,回到馬六甲分會靜思堂做最後的巡禮......

馬六甲《鑑真大和尚》動畫片公演前的《行願》音樂手語劇,由慈濟人演繹一艘在風雨中前進的法船;陳炳煌借來僧衣,飾演鑑真大和尚,莊嚴的形象記憶猶新。他自稱已六十歲了,不能再去想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希望把握每一個能付出的機會。

病所苦 示無常

多年前,放下高級經理一職,投身慈濟志業,學佛的陳炳煌認為身為佛弟子,弘揚佛法是應該堅持的使命。演出後的一天,他半開玩笑地對家人說,他想出家;怎料事隔沒幾個月,他卻用他的健康示現無常!

「他做三十三次的電療,每一次電療以後,他什麼都不說……」陳炳煌在患癌接受治療期間,太太朱美華每一次都把他的情況看在眼裡。

只有在一次自撰的文字、及後來與大眾的分享,他才侃侃談起自己的苦:「食不下咽、身體疲憊、喉嚨疼痛、體力虛弱、痰特別多……」馬六甲慈濟志工陳炳煌以病苦教示大眾「一切事情絕非理所當然;活著,就要好好地活著。」

徹骨痛 修心行

凡事自己擔當的性格,陳炳煌從小就有跡可循。他出生在兄弟姐妹眾多的家庭,排行第十一,也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他說,小時候家貧,家裡最多的飲料就是咖啡,他一喝就六十年。
抱病在身的炳煌,依然把握機會付出。(攝影者:楊秀麗,地點:慈濟馬六甲分會,日期:2011/10/07)

獨中畢業,他到新加坡義安工藝學院讀機械系,父親在他高中三時往生,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顯拮据。就學的四年間,每月只收到母親寄來的馬幣一百令吉(臺幣一千元),不足的就靠假期打工來自給自足。沒錢買書,就向圖書館或學長姊借;沒錢搭車,就儘量搭順風車。

大學畢業以後就職,陳炳煌得到公司賞識,進階到主管、總經理職位。

行與證 慈濟行

在中學時代,他就省思:「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多年來一直沒有答案。80年代開始學佛,卻是「信」與「解」,還少了「行」與「證」。

1997年,從一份《慈濟道侶》認識慈濟,後來藉由一場講座,把他帶入慈濟做志工服務,盡情發揮他企劃的擅長,擔任活動協調、總幹事等重要崗位。十多年的志工服務,依然記憶深刻。

「當我們為馬接峇汝老人院的老菩薩洗澡、剪頭髮,他們發自內心地說出:『祝你們賺大錢,發大財,身體健康等等祝福語,現在還可以感受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談及這小事,陳炳煌語氣充滿笑意。

加入慈濟十五年,陳炳煌處於半退休狀態,省吃儉用圓滿慈濟榮譽董事。回溯他在慈濟的身影,彷彿就是慈濟馬六甲分會推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縮影。

2006年,精通華、英雙三語的他積極推動環保志業,從學校到企業、政府部門分享環保救地球的課題,他廣結了許多善緣。

身患病 心不病

2011年7月10日,他在工作上不小心傷及腰部,經過馬六甲、吉隆坡醫院的初診,甚至到臺灣的臺北慈濟醫院複診後,確認他罹患鼻咽癌,癌細胞已擴散至脊椎。

「這是一個很難接受的事實」他說。因為一年前健康檢查,指數百分百、生活上沒有不良嗜好的他,一年後竟成為第四期的癌症病患,連醫生也覺得不可思議!

他到臺灣,接受證嚴上人的祝福,回國還是聽話地「把心交給菩薩,把身體交給醫生。」儘管接受治療期間,必須承受身體的不適和痛苦,他說:「彷彿經歷了六道中的地獄、畜生及餓鬼道。」
精通華、英雙語的陳炳煌積極往學校企業、政府部門等推動環保,因此廣結不少善緣。圖為他在學校分享環保課題。(攝影者:楊秀麗,地點:馬六甲聖芳濟中學,日期:2011/04/20)

「很多時候,在正常的狀況下,是無法去體會或感受到佛陀所說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三法印,但是我在治療期間全都體會到了。明天先到或無常先到,不是在我們掌控中,因為一切會隨著因緣生、因緣滅。我們唯有以正面、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它,接受它;要學習放下,一切隨緣,但不是隨便。」

炳煌感恩這場病讓他脫胎換骨,邁入人生另一階段。「生命中也沒有絕對,也沒有永恆,就算是在苦中,我們也要學習用快樂的心情去面對它。幸虧有佛法的熏陶,讓我在這次的病苦中,安安穩穩地走過。」這番徹骨的病痛,讓他的修行更進一步。

做一天 賺一天

年少時的疑惑,陳炳煌在慈濟找到了答案,近期更從病苦中得到證悟,他再也沒有懷疑,勇往直前,要做的、該做的、快做去。

抱病在身的炳煌,眼神是堅定的。每一次的社區活動,他用顫抖的手抓著相機,為社區留歷史,孱弱身軀只能撐一個小時。10月23日,芙蓉中學一團校友來巡禮慈濟馬六甲分會,炳煌帶著他們一起談笑風生。看到大家的歡喜,他也高興,還發願在未來承擔重任。

「雖然體力不繼,我還能發揮我的口(分享)及腦袋(企劃),所以只要有人需要我,在我能力、體力做得到的話,我會很樂意,而且把它當作第一重要的事情去做。」他也希望把自己所得的豐富經驗,與更多有需要的人分享;希望更多年輕人及早認清生活價值,學會愛自己、愛家庭。

「不懂得善待自己,是現代人很大的毛病,所有人都一直往物質追求,不只是生活作息不正常,心靈也貧瘠。經過這場病,我戒掉最愛的咖啡,該休息的時候休息,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付出的時候,應該要去付出,好好地運用每一天的24小時,這就是生活的藝術。」
南亞發生大海嘯,陳炳煌跟隨慈濟賑災團前往斯里蘭卡,把握因緣做慈濟、分秒不空過。(圖:陳炳煌家人提供)


善人生 灑脫笑

患病期間,慈濟法親們不斷去探望,兩位身在國外的孩子也輪流回來照顧,同樣是癌症病人、與炳煌情如姐弟的志工王玉蘭,更是時時給炳煌夫妻倆經驗的分享,作為病痛的參考。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生病真的很苦,但要好好的活下去。」炳煌感恩地說:「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我師姊也獨立了,就算我明天走了,我也會走得很自在、很安詳,沒有牽掛。」

話語言猶在耳,2012年1月8日早上,當馬六甲分會慈濟人在歲末發放迎接照顧戶一起來「除舊歲、迎新春」之際,炳煌於清晨八時半捨此投彼,志工祝福他換個健康的身體,再回來慈濟世界。

「人的一生,回頭能笑;充實人生,沒有白來」,回頭看看自己過去留下的足跡,陳炳煌這一趟的人生,並沒有白過。平時在歡迎隊伍中迎接貴賓的他,1月11日在志工列隊迎接下,回到馬六甲分會靜思堂做最後的巡禮,乘願再來作人間菩薩行者。【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羅秀蓮 馬來西亞馬六甲報導 2012/01/011)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