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房老闆娘 福氣來自付出

2014-05-29   | 邱如蓮,蕭耀華
慈濟眼科義診中,陳麗君適時撫慰關懷候診的病人,給予溫暖祝福。(攝影:蕭耀華)
「看到受助的人即使生活貧困卻知足快樂,而我們有時間、有能力做利益社會的事,還有什麼不快樂、不滿足呢?」這是菲律賓慈濟志工陳麗君十一年來投入志工訪視最大的心得。

祖先從福建飄洋過海來到菲律賓,經商謀生、勤儉度日,終讓整個家族衣食無虞,得以在菲律賓安身立命;陳麗君出生在這個華人家庭,是大家族的第四代子孫。

同為華人的母親與父親結為連理,生下五位女孩、八位男孩,最大的女孩因病夭折,陳麗君成為長女,從小受寵,她說:「爸爸對女兒們特別疼愛,捨不得打罵。」

家裏人口眾多,但父親經商有道,母親會持家,沒有讓孩子們憂愁過吃穿。八個兄弟經常帶著同學回到家中打籃球,媽媽總是熱情地準備餐點,請大家一起用餐;媽媽經常這麼告訴孩子們:「能夠煮給人家吃,是咱的福氣。」

家裏人好客,加上父母樂於分享的個性,影響了陳麗君,「對我來說,能幫助別人,就是福氣。」

藥房老闆娘 積極做慈善

陳麗君到了適婚年齡,父母雖然急著幫她找對象,但媽媽擔心她吃苦所以十分謹慎,不僅希望對方要工作穩定、家裏經濟無虞,還要兄弟姊妹不多,才不會讓她操持家務過於勞累;但是挑來挑去,始終沒有「媽媽中意的」。

與先生從事藥房生意的陳麗君,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從大愛臺節目中看到慈濟人無所求的付出,也親身投入,並改變自己的人生。(攝影:蕭耀華)
在朋友介紹下,她認識了家中開藥房的先生,兩人論及婚嫁時,媽媽介意先生年紀大陳麗君十三歲,但後來看他為人老實,又疼女兒,還是答應讓兩人共組家庭。陳麗君說:「選來選去最後還是我自己選的。」

婚後,陳麗君跟著先生經營藥房,閒暇時跟婚前一樣與朋友帶著物資到偏遠山上發放給貧民,先生不但沒有阻止她,自己也時常幫助沒錢買藥的病患;當窮人上門求診,只付得起一天的藥錢,他二話不說把剩下六天的藥也交給對方,叮囑按時吃藥,病才能好。

許多擺攤謀生的華人,因為不通菲語,經常受到欺侮,得知這對夫妻為人善良,遇事直覺找上門求救;而陳麗君因為開店認識很多人,政商界人脈廣,即使是半夜接到求助電話,她也出門找人幫忙,有一陣子頻繁到先生還打趣說:「你是要去選市長嗎?」

在顧店、照顧長輩與三個孩子,還有助人之間忙碌,有時略微瘦了,公公就叮嚀她:「你們要吃好一點,不要餓肚子了。」

陳麗君說,公公十分疼晚輩,有什麼好東西總是先交給她跟先生,自己捨不得吃,也捨不得買新衣服,「有時候我婆婆看了,都吃醋了呢!」陳麗君笑著形容。

濟貧關懷 體貼入心

菲律賓連體嬰玫瑰姊妹二○一○年來到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分割手術,陳麗君全程陪伴。術後返鄉,她無畏車程辛苦前往探視。(攝影:蕭耀華)
2003年陳麗君加入慈濟,那一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在亞洲大流行,人心驚慌;感於災疫帶來的警訊,證嚴上人疾呼:「來不及!」希望集合眾人善念消弭災難。陳麗君一聽,將藥房生意交給兒子管理,自己全心投入慈濟志工的行列。

「上人叮嚀大家戒慎虔誠,茹素護生。」陳麗君於是將全家飲食換成素食。她說自小讓父母寵愛,從來沒有這麼聽一個人的話,甚至身邊的人也不太相信她的意志力,來到她家作客,還特意鑽進廚房探探究竟是否真的吃素。

陳麗君進入慈濟沒多久,就加入訪視志工的行列。菲律賓貧富差距大,尤其首都馬尼拉聚集許多來到這裏打工的外地人,陳麗君與志工經常見到他們貧病交集、付不出租金,委身在違章建築裏,黑暗籠罩,彷彿地獄。

曾經關懷一位爺爺,獨居在沒有窗戶的小屋,又積欠多月房租,志工趕緊幫忙他找到一個租金較便宜、較通風的租屋;再次來訪時,得知爺爺每天清晨起床後,從巷子頭散步到巷子尾,安居的好心情也感染了志工。

還有次接獲提報,有位自臺灣來菲律賓經商的先生,生意失敗後身無分文,與家人也早已因利而分;陳麗君前去關心他:「他說很想念臺灣的食物,問我能不能幫他帶炒米粉;我記得我拿給他吃時,他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我看了眼淚都要流出來。」

「什麼大忙也沒有幫上,但是這些人經常就是接受一點點,就很滿足、很開心。」陳麗君回想自己從孩提時代到結婚生子,幾乎不用為生計煩惱,不僅幸福,還感覺要付出更多。

菲律賓分會在長年的慈善醫療關懷中,發現重病的孩童,或補助就醫或轉介到臺灣治療,在慈濟醫院治療期間,往往需要精通華語與菲律賓語的志工陪同,陳麗君總是第一個舉手支援。

陳麗君探視早產兒傑博,也和辛苦的媽媽談心,每回訪視不忘從自家藥房帶上營養品來關懷。(攝影:蕭耀華)
其中,罹患多種先天疾病的早產兒傑博(Jayvo),因為吃不慣臺灣的奶粉,一直拉肚子,陳麗君擔心他沒有體力接受手術,打聽到香港有販售菲律賓廠牌的奶粉,她趕忙訂早班班機,專程飛去香港替傑博採買奶粉再趕回臺灣;而這些花費,她都是自掏腰包。她說:「以個案需要為優先,這些就當作是我們自己暗暗捐出去的就好了。」

現在,陳麗君的兩個女兒在美國生活,她幫忙兒子照顧三個孩子;若是需要出門賑災好幾個星期,陳麗君總是將孫子們的鉛筆削好、衣服洗好,家裏的日常用品採買妥當,才安心出門。她說:「很感恩我的幫傭,她在我們家服務了三十多年,就像家人一樣,我不在的時候,都是她照顧著全家。」

即使生活裏有好多事情還需要掛心,她仍把握助人的機會,穿梭馬尼拉的大街小巷,走訪需要幫忙的角落,即使老化的膝蓋抗議她走太多路,她依舊不停歇。她說:「上人憂心著全世界許多苦難的地方,我們就替上人顧好我們住的國家;我已經六十六歲,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去助人呢?」

慈善醫療結合 心安才有療效

醫療是治病,訪視是安心,慈善與醫療要結合,才能給個案最好的幫助。以下提問由陳麗君回答:

問:需要幫助的人很多,怎麼做才能夠「公平」?
答:菲律賓貧窮的人真的好多,很多地方我們還沒辦法走到,所以接到提報就會很想快點去探訪。

我們關懷個案,當然很希望有所幫助,上人也說過:「寧願錯救,也不要少救。」所以我們總是相信他們真的需要,也會去了解如何解決他們的困難,我想這樣就是「公平」。

有人擔心:「會不會給得太多?」我們的捐款來自十方愛心,其中還包括貧困人一點一滴存下來的助人心意,必須珍惜善用;但如果是個案真正需要的,我們為什麼要計較那一點點呢?

訪視過許多貧苦的家庭,雖貧卻知足,雖苦卻和樂,陳麗君希望孫子們(穿著藍色制服)衣食無虞的同時,也能夠學得人生道理,一有機會就帶著他們參與志工活動。
問:在菲律賓訪視,遇上的幾乎都是經濟問題導致小病拖成大病、或因病而貧;無法改變他們的家境,如何給予恰當幫助?

答:菲律賓貧富差距很大,弱勢的人常常這頓飽,下頓不知道在哪裏,很需要幫忙。但是幫助是一時的,不是一輩子的,慈濟與其他團體不同的地方,就是經常去個案家走動,了解我們提供的幫助,是否符合他們的需要;也能找機會適時給予對的教育,看看有沒有機會讓他們自立;我經常告訴個案說:「生活不富有,但心要富有。」

我們有時會遇到需要特殊醫療的重症病患,他們不只渴望及時的醫療,還有生活及心靈的膚慰。所以醫療組跟訪視組密不可分,慈善與醫療要結合,醫療是醫病,訪視是安心,才能給個案最好的幫助。

記得當初傑博的媽媽很不安,我經常帶著營養品去探望,跟她聊慈濟,讓她了解慈濟是付出無所求的團體;陪她到臺灣時,有人覺得這是很累的任務,可是我很開心自己可以讓她在異鄉時有個可以說菲律賓話的對象,聽得懂醫師的話,對她來說這是最重要的事啊。

問:苦難人救不完,還有很多苦境令人很無奈,如何轉換心境?

答:我的孫子很小時,媽媽和爸爸就分開了,有時我也覺得他們很可憐;但是每次我出去看個案,很多人過得很辛苦,也是有小朋友沒有媽媽和爸爸,而我的孫子至少還有爸爸跟阿嬤。我體會到,無論貧與富,際遇如何,懂得付出的人最有福。

我經常跟兒孫們分享所見到的個案故事,讓他們學會惜福;也希望兒子可以悟得人生的道理,跟我一起走菩薩道。

問:身為全職志工,以濟助他人為重,有沒有影響到您自己的生活?

答:當然會影響,但當你親眼看到大部分個案即使生活辛苦,仍然保持著樂觀,而我從小到現在都很安穩幸福,還有什麼不滿意的。我從上人身上,學到最多的就是以身作則和慈悲,上人對世間生靈感同身受,我很受感動;如今我年紀大了,還能夠做慈濟,是人生最快樂、最滿足的事。

(文:邱如蓮、蕭耀華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69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