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祐隆 學徒自成老師
2013-02-06 | 林淑緞 吳淑女硬著頭皮學習 從不會學到會
「你進來培訓慈誠,好嗎?」韓玉蓮邀約退休賦閒在家的陳祐隆。「我的脊椎滑脫,根本無法提重物,恐怕無法承擔工作。」陳祐隆擔憂地說。
「放心啦!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一定有你可以承擔的。只要你加入人文功能組,我就送你一臺錄影機……」韓玉蓮繼續遊說著。
在太太鼓勵下,2001年陳祐隆走進慈濟,加入影像留史的行列。當時,他連錄影要怎麼錄都一無所知。幸好以前開過電器行,憑著對錄影機的一點概念,從零開始,不斷自行摸索;遇到瓶頸,則向外求援。
他曾經向也是承擔錄影的志工詹瑞祥討教,偏偏兩人都是初學者,一碰到問題就沒轍,最後只好去買相關的書籍回家研習,那一段期間,挫折感不時來考驗。
經過長時間鍥而不捨的學習,錄影對陳祐隆來說,終於不再是難事,但緊接著問題又來了。每次出勤務,拍攝回來的影片堆疊成一座山,必須靠剪輯來消化。這對電腦一竅不通,且已是五十三歲的祐隆來說,又是一大難題。他硬著頭皮開始學習從來沒摸過的科技產物——電腦,且自費到社區大學學了三個月,然後再購買軟體程式試做DVD片。
當時,大愛臺專業人員雖曾教導過幾次拍攝技術,如聚焦、分鏡、長景、中景、特寫的基礎教學,但之後的影片初剪就得靠自己土法煉鋼了。「多做多剪,有時一天得跑分會、社區、慈院等三個場地,就這樣一步一腳印累積經驗,厚實自己的實力。」他憑著一股一定要學到會的幹勁,即使遇到困難,也要追根究底地釐清。
自力苦學速成長 接引菩薩功在身
2005年中區剪輯技術剛剛起步,陳祐隆和張廷旭師兄不斷地去嘗試各種新的軟體與技巧,如premiere1.5,努力將一些軟體和美編軟體融接起來,讓影片呈現更好的視覺效果,在共修時向其他影視志工分享。
除了面授機宜外,為了讓志工們多一個學習的管道,不需要有人現場教就可以自學,他們兩位也研擬出一套「數位學習網」,把教案製作成教材放在網路上,讓志工自學剪輯技術,加速學習成長。
除此之外,陳祐隆和中區教育團隊張廷旭、陳安永、張翠娥等合作無間,一起建立「種子講師」制度,透過模擬教學及一次次的試講試教,把學員從不會教到會,「現在,中區剪輯技術可以保持在水準之上,他功不可沒。」一起共事的張翠娥對陳祐隆的付出,感恩在心懷。
由於長期日以繼夜的鑽研,陳祐隆因久坐而脊椎酸痛;又因不斷地思考導致時常失眠,身體狀況隨著年齡每況愈下;尤其年紀已近花甲之年,他更覺得必須趁著身體還好時,把這一套這麼好用,可以紀錄慈濟真美善故事的剪輯技術,好好傳承給社區,接引更多的人間菩薩。
把握機會傳工夫 代代相傳不藏私
2007年,眼看新進一批志工,他認為是時候到了,機不可失,在大里環保站針對有意學習的剪輯志工舉辦基礎課程。他娓娓道來自己練習操作的過程,鉅細靡遺傳遞真工夫。
「相同尺寸的影片就是不能卡接,動的影片要接動的……」陳祐隆邊說邊示範,讓大家瞭解,剪輯除了需要了解軟體功能外,一般影片編輯的邏輯也要注意。
那一年,大里環保站建設完成,很多慈濟活動的紀錄都要錄影留史,也都需要剪輯;陳祐隆拍攝剪輯的〈田中央的大福田〉影片,見證環保站從無到有與建造過程,日後成為他的代表作,也為社區志工留下拓荒的足跡。
日復一日,一部部影片,來自源源不斷創意的心靈,也因此累積了多年的實戰經驗。兩鬢斑白的陳祐隆,希望年輕一輩接下奉獻的火炬,他願意將多年所學不藏私、積極傳承後進。
老兵不死力傳承 後進青出勝於藍
他的子弟兵之一朱清流收穫最豐。「曾經連續三個晚上,在他家教導我和慶箎、遠志,片頭常用到的寫字及畫框的技巧。」
「哇!師兄怎麼辦到的?這要花多久的時間啊?」面對後進提問,陳祐隆露出慣有的笑容說:「我每天光是坐著剪片就超過十個小時,除了興趣外,還要有一股毅力,但如果能更早個一、二十年接觸到這個領域,我想成果絕對不只這樣……」他因為努力不懈而信心十足。有點沾沾自喜,且自信十足。
同年5月,中區浴佛在夏綠地廣場舉行。陳祐隆帶著一群新進志工,扛著社區新購置的錄影機上戰場。老兵帶新兵,一前一後緊跟著,走到了導播區。蔡謀誠看到這一組新陣仗,好奇地說:「牽徒弟喔!」祐隆忍不住喜形於色,花白的頭髮下,還是一臉的幹勁,指揮若定。
「來,換你來錄!」陳祐隆手執麥克風,將錄影機交給朱清流。一番實戰演練,資深面授經驗,與新進手把手,將錄影剪輯的基本觀念與實務技巧融合,也因此奠定日後根基。
麥克阿瑟將軍名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時光荏苒,當年青澀的子弟兵,個個已能獨當一面、得心應手。如今,這位剪輯老兵已逐漸退居幕後,他將十多年來精研的剪輯技術與技巧,一棒接一棒,用心傳承;更以寬闊的心胸栽培人才,建立人品典範。
(文:林淑緞、吳淑女 臺中報導20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