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娥 我愛我的「家」
2013-02-07 | 姚淑娥辛勤母親 堅持子女受教育
這就是以雨聞名的基隆港都,1948年,我就出生在這裡,是父母六個子女中的長女。十三歲時在父母的期盼下考上基隆女中初中部,放榜不久,一場車禍讓年值三十八歲的父親,癱瘓在床達四十二年,也讓家境從天降到地。母親要扶養六個孩子,和一個罹病的丈夫,生活之心酸,豈是辛苦兩字可形容。
剛考上初中,碰到此境,原想不讀書去當女工賺錢協助家計,母親說:「不行,妳爸知道妳考上女中,很高興,所以妳要讀完。」在母親堅持下,四處借貸受了初中教育,也靠著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學業。
每想及此,除了感恩母親的辛勞,也讚歎她的遠見,讓我們幾個兄弟姊妹不因生活困頓,都能受教育,否則今日我勢必也無法承擔文字志工的工作。
參與筆耕 意志打退堂鼓
1992年,婚後嫁到東勢的我,因有人邀約第一次搭慈濟列車去花蓮參訪,原來抱的心是想看看慈濟是否如報章所說的好,沒想從豐原一上車,聽到早課念佛聲,眼淚簌簌地流個不停。
到了精舍聽到上人柔柔的說,看到鄉親回來很高興,淚水又開始流。列車上穿著制服的師姊,娓娓地說著慈濟故事,身形莊嚴幽雅,心裡默想著,早晚我也要像她們一樣,穿上那身旗袍。
列車回來後,東勢第一個慈濟委員江魏滿,開始帶著我去訪貧,由於訪視要寫記錄,自恃還認得幾個字,就接來寫,那算起來也是我承擔文字志工的第一次,不過當時卻因為被要求修改了五次,心裡頭還有點埋怨。
之後,臺中分會「筆耕隊」成立,由曾欽瑞師兄帶領,導讀欣賞文章,我也跟著加入。當初的憧憬是離開學校多年,半百的年紀還有機會看書,分享閱讀的喜悅,但幾次參與之後,我就打了退堂鼓,因為「筆耕」就是文字訓練工作,活動之後別人休息了,我才開始要爬格子,而且三天內要交稿,太辛苦了。
投入文宣 硬逼自己學習
然而因緣就是那麼巧合,受證委員後,沒想到組長給我的功能竟然是「文宣組」,我也就抱著「勇於承擔,樂於配合」的信念,接了下來。那時沒有數位相機,活動後照片洗出來,散放滿桌,得戴著老花眼鏡,就著檯燈的光,對照底片寫下一張張的照片編號。
不過,這些事情都還過得去,但對電腦完全陌生才真的是大問題,花了幾千元去外面學也沒學會,將近五十歲的人,握著滑鼠,無法掌握電腦桌面亂跳的符標,長期下來,終於導致右邊的手肘一直痛到手指,去針灸時,醫生竟然建議換掉工作。
有一回,東勢社區辦活動要打學員名單,我去請教一位國小老師,他才教我怎麼畫表格,如何複製名單,邊作邊學,終於才開始學會基本電腦格式的皮毛。
後來,社區重新編組,離開人文真善美,承擔組長的工作,但因為曾經擔過文宣,更能體會人文真善美志工背後的辛苦。
新芽陪伴 細心呵護成長
也因為偏遠鄉下地區,要物色一位人文真善美志工不容易,所以在帶動社區的慈濟人文,推動讀書會時,我們就在讀書會裡面成立如總務、布置、文宣等功能。
徐振富的太太劉素霞,是讀書會的成員之一,聽到要打電腦,做檔案,自告奮勇的領了文宣的工作,疼老婆的徐振富就這樣半哄和半善意地被拐騙進來當志工。
猶記得當他做了第一本檔案,我看了篇幅就知道他非常用心,但有點花俏,只能輕輕地點一下,慈濟用的東西清雅就好,因為怕說多了,讓他心裡有些忐忑那就不好了,真的那時對待徐振富就像捧在荷葉上的水珠一樣,總是戰戰兢兢地深怕失去。而且既然自己身為組長,陪伴、關懷和支持幹部當然就義不容辭,更何況為慈濟寫歷史的人文真善美志工。
重拾文字 願意再學習
2001年卸下組長任務,由年輕輩來承擔。為了給新組長力量,陪著她慰留原先的幹部,也同時邀請新的人員加入。其中,人文真善美窗口的人選一直懸宕著,我不忍組長邀人的辛苦,認為慈濟人是應該相互依靠,相互扶持,於是勇敢地再回到人文真善美團隊,而且還有徐振富大力量相挺,我願意再學習,為社區留史盡一點力。
從曾經想當逃兵,再回到這團隊,只能說「緣深」吧。過了花甲之年,更能體會「人的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以趁現在還可以付出,再次回鍋人文真善美區塊,發揮人生的良能。
從年輕到現在,我最羨慕寫一手好字,寫一篇篇動人的文章的人,所以在現在能再次拾起筆,雖不用再爬格子,而是用電腦一個字一個地敲下,也感恩因為有慈濟,雖已年長仍有堪用之處,才能讓我重新品嚐對文字的喜樂,為東勢地區留下歷史足跡,種下文字般若因。
這是我的「家」,我慈濟的大家庭,法親有需要,當伸出援手,也當作是一種自我學習,發揮人生的最大良能!
(文:姚淑娥,臺中報導 201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