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土港 鏡頭下的港灣

2013-03-04   | 蕭靜雯
陳土港三歲感染小兒麻痺,經過漫長的治療,只能接受長短腳的事實。他那一張張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攝影作品,都是無數的汗水和毅力堆疊出來的。(攝影者:黎合宗)
熱愛攝影的陳土港,受證慈誠後,即投入人文真善美圖像組的行列。為了讓圖像組志工拍照技術更進步、更純熟,特別在土城延壽環保站開辦「攝影教學班」,免費教授攝影技巧。還經常號召攝影班的學員,到戶外練習光圈、快門、對焦、構圖等攝影技巧,不僅教學相長,也凝聚了團隊的向心力。他那一張張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攝影作品,更是無數的汗水和毅力堆疊出來的。

艱苦的童年

1962年的仲夏深夜,年僅三歲的土港高燒不退,當時鄉下醫療缺乏且無夜間急診,延至清晨,土港的右腳已無法使力。母親自責之餘,揹著土港四處求醫,檢查後確認感染小兒麻痺,經過漫長的治療,病情雖有好轉,但右腿卻無法跟正常人一樣行走。剛學會走路的土港,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承受長短腳的事實。

土港國小四年級時,父親發生嚴重車禍,駕照被吊銷。養病一年多期間,家裡經濟全靠母親在診所幫傭維持。身為長子的他,常到田裡撿拾稻穗、地瓜及花生賺取微薄的工資來貼補家計,生活的煎熬再次考驗著他。

土港小學畢業時身高僅130公分,身材矮小加上右腳缺陷,很難找到適合他的工作。為了土港的未來,阿公決定帶他北上學習傢俱雕刻,希望學得一技在身,日後好養活自己。成長過程,土港並不因自身的缺陷而自卑或自暴自棄,反而慶幸自己沒有持拐杖或坐輪椅的負擔。這分樂觀讓他的未來之路順暢不少。

阻力變助力

放假日回到溫暖的家,是土港最高興的日子。有一次聽到兒時玩伴即將就讀國中的消息,讓土港好羨慕。想到自己國小以第四名成績畢業,學業不比別人差,為什麼自己不能去讀書呢?土港暗下決定,放棄雕刻回去唸書,但雕刻師傅卻告誡他:「我們是有簽約的,你得依約做滿三年,才能離開。」不得已,土港只好繼續未完成的學徒工作。想到自己的未來,土港忍不住躲在棉被裡哭泣,但他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會回到學校,決不向環境低頭。終於在十七歲那年重拾書本,進入初中夜間部就讀。

陳土港(右二坐者)排除萬難,一心向學的精神,帶領土城區的圖像志工為社區留下完整的圖像記錄,更是該區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表率。(攝影者:黃偉入)
走路不方便的土港,在學校卻一反常態,喜歡上體育課,無論單槓、伏地挺身、籃球、排球、羽毛球等運動都難不倒他,初中二年級的體育成績,更是拿下全班最高分,令人刮目相看。

初中三年級,因為製作出色的畢業紀念冊,引起國文老師的注意,並建議他去讀美工科。幾經考慮,土港決定接受老師的建議,進入復興商工美工科夜間部就讀。畢業後轉行從事廣告設計,正式與攝影接軌。

開辦攝影課程

2000年間,土港第一次參加慈濟社區歲末祝福,他感受到慈濟志工的熱心,隔年慈濟志工葉淑慧即邀請他上見習志工課程,他欣然答應,並邀妻子張美秀一起上課。當時照相的志工很少,因此全力投入其中,美秀則加入文字團隊,並於2006年同時受證慈濟委員。

從事攝影工作的土港,自從承擔真善美圖像組長後,發現志工們的照片拍得並不理想,他決定開辦每個月兩次的攝影課程,把自己的專長和大家分享。當時要找到一個能容納所有學員且免費的場地,著實費了不少心思,從海山聯絡處葉淑惠師姊提供的租屋處,一直到現在的延壽環保站,他以教學的熱誠與誠懇的態度,來取得對方的信任,獲得場地的使用權。

五年不曾退轉

攝影班的成立,學員也是一大問題,有時十幾人,有時五、六人,很難掌控;不管碰到什麼困難,土港總是以知足、感恩與善解的心來包容一切,加上土港堅定的毅力,開班至今已長達五年的時間,不曾起退轉心。他的專業受到大家的肯定,曾受邀至樹林、江翠擔任攝影課講師,雖然忙碌但他樂此不疲。

證嚴上人曾開示:「你把別人教會,你就不用做得那麼辛苦,你會的工夫,如果沒有教出去,萬一無常來,這東西(技術)帶不走。」上人的教誨,土港謹記在心。他覺得教人最大的好處,就是為了教別人自己要不斷求進步、充實自己,有時間要一直拍,教學相長,這是促使土港不斷努力學習的動力,也是他堅持一直要教下去的原因。

土城區的圖像志工,在土港的帶領下,攝影技術逐漸進步;除了為社區拍下更多的志工身影外,也為社區所舉辦的活動,留下完整的圖像記錄。而土港排除萬難,一心向學的精神,更是該區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表率。如今他優游在攝影「港」灣,用鏡頭紀錄人間的真善美。

(文:蕭靜雯  新北市報導2013/03/0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