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珍 等待的日子不再苦

2013-03-06   | 袁淑珍
袁淑珍(左)出班採訪。(攝影者:徐明江)
「守之不動……我! 億百千劫……我 !搖晃……」2012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是我第一次參與海外營隊記錄,臺上慈誠師兄撼動入心的〈行願〉,至今還在腦海中迴盪。

想起那當下的震撼,止不住感動的淚水。感恩有「慈濟」,有「人文真善美」,讓我離苦得樂……

心願千萬層 上人扣我心

記憶中年少的我,嚮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喜歡待在書桌前看梅濟民教授的《北大荒》、《牧野》、《藍色玫瑰》,想像自己也騎著馬兒,梳著兩條辮子,化身為蒙古姑娘,馳騁在北大荒的綠色草原上。喜歡看書、品嚐咖啡,聽著西洋老歌和民歌,享受「孤獨」不寂寞的感覺。

結婚後,忙著進修考教師,陪三個孩子成長,沒有了「我」。先生忙著交際應酬,常常深夜才回家。等待的夜晚,似乎特別的漫長,輾轉難以成眠……

「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不斷問自己。

「這樣的日子是我想要的嗎?」「我還能撐多久?」

921大地震那一年,八月考上正式教師,那時我只是慈濟的會員。

有一天,應志工劉美蓮邀約參加慈濟慈誠委員「聯誼」,當時不知道什麼是聯誼,帶著五歲的小兒子,懷著好奇的心,到苗栗火車站站前十五樓,看到一張張微笑的臉,心裡很歡喜。

聯誼將近尾聲時,大家跪地齊聲唱誦〈誠心祈三願〉,不知道為什麼,當我聽到「佛陀啊!我們祈禱千萬聲,我們心願千萬層,層層聲聲上人心……」眼淚嘩啦嘩啦地流……

因為劉美蓮不斷的邀約,我開始參加「社區志工」、「教師聯誼會」,回花蓮「尋根」。花蓮的教師培訓營隊,每一堂課都讓我感動落淚。圓緣時,當證嚴上人為我戴上佛珠那一刻,我知道,慈濟這條菩薩道是我要走的路。

「老師 要寫哦!」

「老師!要寫哦!」有一次在臺中縣「豐東國中」巧遇上人時,上人從我面前經過,很清楚的對著我說,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委員培訓後功能組歸屬,除了承擔「教師聯誼會」工作,我也參加「文化三合一」。從活動流程開始記錄,不斷的摸索學習,才發覺「為慈濟寫歷史」,實在不簡單。

喜歡寫散文的我,不大習慣記錄新聞性的活動報導,「如何讓文字說話、現場重現,讓人有親臨會場的感覺?」實在是很難的課題……

後來,也因為承擔教聯會幹事窗口,很多的活動都重疊,只有偶爾補位記錄簡單的活動。直到2011年的《法譬如水入經藏》因緣,慈濟志工章麗玉再次邀約我採訪入經藏的人。

袁淑珍參與教聯會活動。(攝影者:徐明江)
我不知道:「人物報導要怎麼寫?」「要如何開頭,怎麼結束?」「怎樣記錄才完整?」一連串的問號在腦海裡迴盪。

又有一次,章麗玉又邀我參加了陳美羿老師的「採訪寫作課程」,希望我前往聽課。翻開行事曆看,「太好了!我可以參加,這正是我需要的。」於是把握精進進修的機會,積極參與人文真善美共修、文字志工課程等。

「採訪前先做功課,上網去查資料(google很好用)……採訪時先擬定訪問大綱,依序進行。」

「文章結尾,要讓人有深思、遐想的空間,避免僵化。寫作無竅門,就是『多寫』」、『用心去寫』……」陳美羿老師的授課活潑,且多以實例分享,讓我對人物報導寫作有很大的信心。

「老師!要寫哦!」章麗玉師姊在我遇到瓶頸的時候,總會如此提醒我,不要忘了上人的殷殷叮嚀。有她的陪伴和鼓勵,我知道記錄「慈濟大藏經」是我的使命。

也因為透過採訪,深刻體會外表光鮮亮麗,人人稱羨的人也有苦,只是每個人的「苦」都不一樣,有的人身苦,有的人心苦,有的人為愛所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考題要去面對。

書寫人生經藏 轉念過重關

「當生命遇到困境時,轉個彎就轉念。」六年來,我用筆耕心田,走進別人的生命故事裡,也從記錄中,覺察到人生的苦難偏多,也因為從中學習到,慢慢放下個人的小愛之苦。開闊的心量,不再老生先生的悶氣。

章麗玉總是給我任何可以出勤的機會,「2012年三月『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輪到中區做記錄,我幫你報名文字採訪。」我想再學習經驗,就欣然答應。

就這樣我開始忙了起來,也幫先生報了名。我勇敢地對他說:「我幫你報名2012年三月『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錢已經繳了,你一定要去。」

「我那麼忙,哪有空去?」先生只回應這句話。他是土木包工業的負責人,常常交際應酬很晚回家。「怎麼辦?我都幫他報名了。」我在心裡祈求佛菩薩幫忙,希望先生跟我一起走菩薩道。

有一天,先生難得沒有應酬,問了我:「哪一天?幾點出發?」

「太好了!」我在心裡吶喊。

先生從花蓮回來後,法喜充滿,也陸續參加了「社區志工」培訓和2012年「歲末祝福」……我們因為有了「慈濟」,生活又有了交集。現在他還會幫忙說慈濟和募會員,讓我感到我應該更要不斷往前精進,忘卻煩惱,幸福就會慢慢跟著來。

期許自己「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精進不懈怠,緊緊跟隨上人的腳步,寫下一篇又一篇,感動別人的生命故事,在慈濟的大藏經裡,我絕不缺席。

(文:袁淑珍 苗栗報導 2013/03/06)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