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徵 生命中永恆的郵戳

2013-04-18   | 葉素滿
錄影志工黃文徵。(黃文徵提供,日期:2011/08/21〉
他的出現,帶來浪漫的情書,令多少戀愛中的男女,千呼萬喚,引頸企盼;他的到來,捎來報平安的家書,有長者關懷、子女的問候,讓家人感情更升溫;他按下電鈴,令多少寒窗苦讀,孜孜不倦的學子,功成名就此刻見分曉。

他,黃文徵既是綠衣天使,也是嘉義人文真善美影視志工。

記憶中,孩提時代因家無恆產又食指浩繁,父母親為了生計,時常的搬遷,所謂的孟母三遷,對他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讀國小時曾經領過類似冬令發放,將領得的物資緊抱在懷中,有如獲得生命中的及時雨,全家得以短暫溫飽。那種感動烙印在內心深處,也啟發了這個世故的孩子,他默默告訴自己要懂得感恩:「將來如果有能力,也要去付出。」

冥冥中有仙人指路?

文徵滿懷感激在生命中,名字有「仙」字的貴人──慈濟志工李仙景師兄的一路相伴,適時的幫忙助緣。在文具店當店員時,就和李仙景互為同事,後來仙景進入郵局工作。一日造訪,媽媽隨口托付:「你們郵局如果有缺人,就通知我們文徵去考考看。」果不其然,讓他順利考上郵務士,從此,有了一份穩定的職業,也由代理稽查扶正為正式的稽查員,讓自己在職場上一路平順、安定下來。

剛開始文徵只是加入成為仙景(現在已改名李泉證)的慈濟會員,在聽了那一卷「渡」後,對慈濟團體有一個初步的好印象。1999年在吳鳳工專進修,時值九二一大地震,學生代表對募款用途有控制權,表決時學生代表說:「這筆善款,若要捐給慈濟,我沒意見,若捐給其他單位,則要考慮。」顯見慈濟在年輕一輩已經建立形象,得到認同,文徵心想,該是走進慈濟的因緣成熟了……
黃文徵和大家分享錄影經驗。(攝影者:黃武添,日期:2012/12/30〉

文徵來徵文?

就在見習那年,文徵同時也報名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暗忖,學「文字」不就一隻筆走天下,等到臺南上通識課分組時,隊輔師姊意有所指:「師兄啊,錄影很缺人吔!」他心想,好啊,又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就這樣,隨時都可以彈性調整的他,一頭栽進掌鏡的萬花筒裡。

自謙對機器外行,文徵笑著回憶剛出班時的情景:「當時,可說是邊做邊學,在現場遇到狀況,就趕緊打電話找當時的窗口人文真善美前輩林水和師兄面授機宜,讓每次的活動都得以記錄下來。」

出班中最感動的是,當年製作蔡維譯師兄那支《人間菩薩》,期間文發處吳明勳師姊不厭其煩,一再看過建議,自己也虛心學習,一再修改,對剪接生疏的他,有時會因以不同臺電腦操作,而找不到畫面,就得重拍。明勳也建議他可向臺北人文真善美影視志工求教,一隻影片從拍攝到完成約兩年多,嘉義區第一支人間菩薩,終於如期上檔,呈現出整個完整畫面。

人間菩薩的藏經閣

因為參與、經歷那個過程,文徵知道要多拍備用。比如說隨時會有要做人物專訪,因此在社區活動中,他會特別留意這些師兄師姊,什麼場合會出現,經驗告訴他,情況允許時,特寫畫面要留存,只要這個人很精進,一定可以捕捉到很多畫面,等到哪一天會用到,就能輕易找到資料。因此他把這些帶子存放、歸檔、註記,家中的櫃子內儼然是人間大藏經的藏經閣。

人文真善美家庭成員增加,也要有人當種子來帶新人,應該把這些人才留住。要如何來提升他們?文徵心想:「對了!用心就是專業,凡事必定是越做越熟。」人文工作室中,常常看到文徵帶著新芽,當場教導如何擷取畫面。只要有活動,不難看到文徵的身影,穿梭會場,適時的和新芽分享取景、掌鏡的技巧。

文徵認為:跟人分享,自己也是複習,對方學到技巧,我也能夠溫故知新。上課所學到的是理論,要時常操作機器,才會熟能生巧,也才能體會到取捨之間的「眉角」(臺語:要領)是什麼。

攘外也要安內

有人問他:「既要上班又要忙志業,會累嗎?」文徵聳聳肩回答:「身體上是會累,心裡上不會累。」因為樂在其中,心境很重要,很多東西在於有心或無心去經營。同時,家業要顧好,家人小孩都在觀察,要讓家人感受到我們的改變,是一直在進步。

「記得2007年受證,剛進來時,衝得太快,接協力隊長兼人文真善美幹事,一連串繁瑣活動,讓家庭和志業無法圓滿,經常,小孩看不到爸爸,家人頗有微詞,自己也時常陷入天人交戰,去?或不去?兩頭燒。」這道「選擇題!」著實令人難以做答。

幸好,理智告訴他自己:要慢慢調整,也帶妻子一起參加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夫妻同修,讓她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忙、忙些什麼有意義的事,用智慧去承擔,調整步代,逐步的使家人認同,總算把「安內、攘外」這份功課圓滿。
2010年通識課程,黃文徵(前中)和大家合影。(攝影者:林炳宏,地點:臺南靜思堂〉

鏡頭中 反照自己

在鏡頭的凝縮收放中去捕捉畫面、取景,讓文徵看到許許多多人生百態、悲歡離合的故事,體會、接觸到人性面面觀。文徵心想:「難不成這是我的『是非題』,要讓自己有所體悟?」

在見苦知福中,他開始懂得省思自己,因為志工之間,大家都會互相觀摩警惕,所以要由內到外去改變,用身形做給身邊的人看。漸漸地文徵學會調和聲色,當遇到人事間需要磨合時,就時時反芻自己:我們是自願來做的,當下就提升了,如果沒有提升自己,就會永遠是個小學生而已,沒有淬練,就不會成長。

溫文儒雅的黃文徵,娓娓道出一路走來,仔細用鏡頭記錄著每一步履起落間,瞬生旋滅的感悟,就像一道道生命中的郵戳,標註著行菩薩道的永恆印記。

(文:葉素滿 嘉義報導 2013/04/18)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