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柔媫 真善美填滿空白

2013-07-07   | 林柔媫
「事難,心不難」人文真善美這一路走來雖然艱辛,參與活動記錄,林柔媫漸漸了解上人的法,讓她找到人生的方向。
「媽!還好有慈濟陪伴著妳,我才能放心在桃園讀書、工作,早一點睡,身體比較重要,不要熬夜。」凌晨一點多,遠在桃園的兒子,從skype中傳來訊息;很安慰的是「我讓孩子無後顧之憂」,這都要感恩在慈濟的人文真善美功能裡,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快樂。

兒子於2006年大二時,開始準備研究所考試,他每天除了上課、補習,就是在圖書館讀書,早出晚歸母子倆難得見一次面,當他考上研究所須至桃園就學時,我就想到與我相依為命的兒子,北上之後沒有人照顧,更加心疼;而我每天下班回家,一個人住在空蕩房子,沒有說話的對象,頓時生活中失去重心,往日所有事情都以兒子為重的我,唯有電視相伴,日日期待著假期與兒子相聚。

為了填補兒子北上空虛的日子,慈濟四十周年展時,我接受承擔人文推廣幹事的大嫂張素月邀約:「妳來參與文物推廣志工,就有機會接觸上人的著作。」我在新營共修處推廣時,利用空檔時間閱讀《一秒鐘和一輩子》,看到「分秒不空過」時,頓覺「我竟是如此的浪費生命」。看了這本書收穫很多,讓我進一步了解慈濟。

「站在攤位,不如進入講堂上課。」慈濟四十周年展後才見習開課不久,大嫂就這樣對著我說。就這樣,我開始踏入慈濟參加見習課程,那年在課程圓緣回顧影帶裡看到,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的助人,哪裡有苦難,慈濟人就到哪裡,令我非常感動;於是把握當下,隔年就開始培訓,2008年受證委員。

因緣來時不要推 開啟真善美之路

臺南白河地區是近山的純樸鄉村,都是年長的慈濟志工,對電腦及文字比較陌生,有一次月會中一位師姊上臺說:「白河區都沒有人文真善美志工,請組長快一點找人員來承擔。」我在臺下心想著:「真的有這麼難嗎?很想試試」。

「人文真善美」是什麼?原來是利用電腦結合文字、圖像、錄影三項專業功能的團隊。我想,在職場三十年來,電腦文書處理還可以,再加上年輕時喜歡旅遊攝影,應該可以勝任;又想到這是社區需要的,因緣來時不要推,於是把握機會,毫不考慮就答應了。

大年初一,新營聯絡處朝山活動,林柔媫(左一)與陳守珍一同採訪社區會眾。
投入人文真善美功能後,熱心的溫寶琴師姊開始帶著我,懵懵懂懂的從通識課程,到基礎課程再到進階課程,為了讓自己早日進入狀況,只要有共修、研習課程,皆不想錯過。接二連三的課程,我才真正了解人文真善美的理念,是見證慈悲、文史留芳。

參加編輯共修課,最讓我如坐針氈,一篇篇的文稿都要經過文發處的講師沈昱儀師兄分析,我的文稿還有很多毛病,但經過編輯共修,就能讓我突破寫作的盲點,且學到如何切入主題、段落層次分明的寫作技巧。

心顧好 透過鏡頭記錄美善

除了寫作,我也抗拒不了按下相機快門那一瞬間的快感,但剛開始學習單眼相機,什麼是快門、光圈、ISO值,我完全沒有概念。當時所拍下的照片都是「朦朧美」,讓寶琴師姊都會大叫:「柔媫,怎麼都挑不到你的照片!」

在挫敗與失望中,我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摸索操作各種基礎技巧,再加上王章伍師兄教導,從實拍中去感受這各種功能的運用,為了要自我磨練,我也把握每次出班的機會,

學習中,阮義忠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如果不把心顧好,技術是不會好的,只是留下表面的紀錄,是不會有深度的。一定要記住,任何事情沒有『深度』,就不會留下來!」此句話深烙在我的心坎,雖然攝影技巧尚在學習中,但透過鏡頭把握瞬間的人、事、物,可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每個不同生命,用心記錄的美善。

「事難,心不難」人文真善美這一路走來雖然艱辛,但參與活動記錄,漸漸了解上人的法,讓我找到人生的方向;且內心深處滲入永恆的生命,在付出無所求中得到快樂。

(文:林柔媫 臺南報導)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