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洋 計利當計天下利

2013-07-20   | 潘瑜華
汪宇洋(中)與師兄分享攝影成果。(攝影者:潘瑜華)
「砰!砰!」十字路口傳來一陣強烈的撞擊聲,「吱──吱──」接著一長串輪胎磨擦地面,鋼鐵劃過地面刺耳聲波,響徹雲霄。一場驚心動魄的車禍,目睹的過路人怵目驚心,紛紛停下腳步佇足圍觀。

一輛砂石車加速地闖越紅燈,瞬間撞上一臺自用小客車,砂石車車速過快,一時無法煞車,將卡住的自用車拖行了大約五百公尺才靜止下來,自用車車體整個變形了!交通警察趕來時,剛好瞧見自用車車主打開車門,警察訝異地對車主說:「真是奇蹟!你們還能自個兒走出來,沒怎樣吧?真是好運!老天特別眷顧你們!」

「老天會不會因為我還有未完的責任,讓我留下有用的身體?」走出車子的汪宇洋驚魂未定地看著交警,心裡這樣想著。2012年,慈濟志工汪宇洋與妻子開車時,受到突來的砂石車衝撞,車內的夫妻倆竟然毫髮無傷,逃過一劫。

不忍災民受苦 盡己一分心力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經過這一場車禍的大難,夫妻安然無恙,也許是從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地震之際所累積下來的福緣。地震之後,還在為事業打拚的汪宇洋,雖然生意做得並不順利,但看到電視上受災的民眾,心生不忍,想盡一分心力。他看到眾人捐款,心想能為災民做些什麼?「有錢出錢,有物資就出物資吧!」

他是專做炒菜鍋具的廠商,於是便聯絡同業,募集一卡車的鍋具,連夜載到災區捐贈給受災民眾。

汪宇洋的妻子陳蘭湘,則是聽聞慈濟志工第一時間就進駐災區救災,就興起盡分心力去幫助災民的念頭,便主動打電話到慈濟臺北分會詢問。「請問在八里附近,有無慈濟的師姊在收給災民的捐款?」這一通詢問電話,讓夫妻倆與慈濟結下了一分不解之緣。

慈濟志工葉美慧家住八里附近,就近前往收善款,閒聊間得知汪宇洋對攝影有濃厚的興趣,「師兄若愛拍照,可否來參加慈濟活動?幫忙拍照,留下活動記錄!」葉美慧鼓勵發善心的汪宇洋加入志工行列。

「證嚴上人告訴我們,付出並非在於『有錢』,而是『有心』,有心就不困難;只要人人願意到貧苦的地方付出,苦難的地方就會有希望。」葉美慧轉述證嚴上人的開示,激發汪宇洋也想成為慈濟的一份子。

事業瞬間歸零更加珍惜擁有

談到做生意,汪宇洋並非一帆風順,他從三十九歲承襲父親五金買賣生意,由於在大陸擴廠太快,資金周轉不靈而負債累累,並欠下數千萬元債務。

關渡園區42周年展圓緣出班。(攝影者:潘道清)
「四十歲後瞬間變零!」面對失敗的生意,汪宇洋展現生性樂觀的個性,他從未想過會失敗,卻不得不面對失敗,面對考驗他總是這樣告訴自己:「我必須把握每一分鐘,想辦法東山再起。」

「還好我做人有信用,以前的客戶肯再給我訂單,鍋子的銷售、製造工廠慘澹經營至今,總算步入正軌。」他經歷了七、八年的努力,將全部負債還清,這打拚一路走來,他感受到從逆境中再站起來,有能力重新來過,必須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重拾少年興趣 鏡頭下悟人生

慈濟的因緣從九二一開始,他從受證榮董,到投入志工培訓,開始跟著真善美志工一起學習拍照技術,這對他而言堪稱人生一大樂事。因為在高中時期,他曾經擔任攝影社社長,對照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沒想到過了二十多年後,竟能在慈濟重拾少年時期的樂趣。

「汪師兄,我可以邀請您來協助活動拍照嗎?」陳麗華師姊的邀請,開啟他與人文真善美的因緣。汪宇洋第一回出班,是到臺北慈濟醫院拍義診活動,汪宇洋很興奮覺得自己終能有所用了。

拍完照,王汪宇洋得意洋洋地繳了照片給陳麗華,他回想初次出班狀況,懺悔地表示:「當時我自以為我拍得很好!」出班完才發現相機日期未調整正確,而且拍得不怎麼樣,但是陳麗華師姊還費心地修正後上傳繳交,以此鼓勵他再接再厲。那一刻,汪宇洋感受到慈濟大家庭的善解、包容,讓他更加精進把握常出班的機會。

有回臨時接到攝影勤務,到北投市場拍一位年紀八十多歲資深師兄李金塗,他應家屬拜託多洗幾張相片結緣,過沒多久李金塗往生,他的家人很感恩汪宇洋能為他留下身影,走過人生無常,事業的考驗,他透過出勤,用鏡頭接觸人生百態,內心漸漸找到「把握當下」的答案。

懺悔火爆習性 改善親子關係

入慈濟後,汪宇洋身心也漸漸地產生了影響與改變,回首未進慈濟之前脾氣火爆,不僅對妻子大小聲,還曾拿皮帶要鞭打孩子。

有一回,他開車到學校接小學五年級的兒子,一路上聊天,但在得知兒子考試沒考好時,他隨即將車停在路邊,大聲喝道:「馬上下車!自己坐公車回家!」

那晚,他厲聲責罵兒子考試前不讀書,並檢查孩子的書包,發現裡頭裝著小說,盛怒下就拿起小說丟向孩子的臉,並拿起皮帶……

在慈濟親子班勤務中,拍照之餘他聆聽講師上課後恍然大悟,原來應該要以「感恩、尊重、愛」的方式來經營親子關係。他開始思索如何尊重、善解地與孩子溝通,不再用打、罵、命令方式強迫孩子凡事聽命於他。

「爸,以前您真的很威嚴!」汪宇洋的孩子已上大學了,想起以往的老爸仍不免幽父親一默。處於上一輩與下一代之間,汪宇洋總認為「孝順父母,就是要順從父母」,只要父母要他做的事,他都會盡心盡力去做,他以身作則的身教,要給四個兒子最佳示範。

助人就是助己付出即是造福

「我無法過團體一致的活動,行進間很難跟人走一條線,在慈濟,漸漸克服這個困難呢!」汪宇洋自小做事就很不專注,且無定性,天天打架滋事,國小、國中都曾被退學,換了兩所學校,直到專科畢業。

然而「不專注、無定性」的惡習,竟然也從出勤務中得到扭轉……

人文真善美的出勤,讓長年生意場中打滾的汪宇洋,決心革除無定性的習氣。他藉著照相的勤務訓練自己「用心在當下、專注一件事」。(攝影者:潘道清)
生性不拘小節的汪宇洋,最喜歡接到大愛臺的心靈講座派班,且從不計較出班時間的長短。有一回,主講人一行禪師「I am here for you!(專注在當下)」的分享,讓長年生意場中打滾的汪宇洋,決心革除無定性的習氣。他藉著照相的勤務訓練自己「用心在當下、專注一件事。」

「慈濟做的是慈善工作,而我僅是拍拍照片,算是慈善嗎?」汪宇洋心中總存著疑慮,

有一回,慈濟志工幫一位年老孤苦的居家關懷戶打掃,眼看人手不足,他便揹著照機幫忙師姊一起打掃又髒又臭的環境。

看到師姊一一整理長者破舊衣物時,仍再三詢問是否要留存?他內心十分感動,慈濟志工對長者那分尊重的心。這天他真正體會到付出無所求的快樂,也明白人文真善美用記錄見證人間美善外,更重要的事是用心體會付出無求,出勤務的同時,也用慈悲的心去關懷每一個人。

「你幫助人,不能算計有多少獲利!」汪宇洋改變自己做一個生意人的觀念,更體悟到「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自己;為別人付出,其實是為自己造福。」

(文:潘瑜華 新北市報導)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