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錄山 站整天也不會累

2013-08-23   | 陳美蓮
屏東縣新來義部落第二期永久住宅工程動土典禮前置作業,人文真善美志工蘇錄山(左)為活動錄影。(攝影者:吳宗民,地點:屏東縣新埤鄉新來義部落,時間:2011/06/17)
炎炎夏日,暑氣逼人,這是連生物都會設法找陰涼地方、避開大太陽的日子。

2013年6月16日這天,蘇錄山扛著錄影機隨著屏東大愛修繕隊攀梯登上屋頂,戴著工程帽的他,將錄影機調好白平衡、光圈、色差,對準正在拆卸紅瓦的志工,以不同的角度一一錄下特寫、中景、全景鏡頭。

無視豔陽高照 以責任心完成任務

沒有腳架,全靠雙手支撐錄影機的重量,豔陽下一站就是幾小時,炙熱的陽光照射下,只見他汗流滿面、濕透衣服,偶爾放下錄影機,拿出手帕擦擦汗水,只因汗水將眼鏡滑動讓他失焦了。專心攝錄著修繕志工的身影,蘇錄山沒有不耐煩,專注的眼神更不會因為都是同樣的動作而鬆懈。

蘇錄山過去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從大學畢業後,早就習慣在工地、大太陽底下工作。他先後在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和水利處任職,工作內容有漁港工程和下水道工程,從測量、設計、發包、監工等,每項工作都要會做,屏東縣的漁港興建、下水道規劃施工都是他分內的事。

因此,在工地站一整天是很正常的,而且在工程施工中還會到現場監工,注意工程的品質和工地的安全,那是責任感。他當了三十多年的工程人員,沒有養成工地裡常見的不良惡習──喝酒、嚼檳榔、賭博等。

屏東縣新來義部落第二期永久住宅工程動土典禮前置作業,人文真善美志工蘇錄山(左)為活動錄影。(攝影者:吳宗民,地點:屏東縣新埤鄉新來義部落,時間:2011/06/17)
「在我的觀念是,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是什麼身分就是要盡他的責任。」蘇錄山也把這樣的工作精神,帶到志工的勤務上,答應要承擔錄影工作,就要扛起記錄的責任,在各種情況下把工作做好,日曬雨淋也是歡喜甘願做的事。所以以前是職業,現在是志業,身分不一樣,負責的心始終沒變過,一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退休提前規劃 投入影視生涯

回首當初,蘇錄山在工作三十多年時辦理退休,早早就已規劃退休後的生涯,希望趁還有體力的時候,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

因為大哥和大姊都是慈濟志工,二十多年來也聽過很多慈濟事,心想如果要退休,就去慈濟做志工,一方面可以修身養性,一方面可以做很多對社會有益的事。不過,那時也只是想做志工而已。

有一次,大哥蘇體誠轉告他一句聽來的話:「我聽戴老師(志工戴敦仁)說人文真善美很缺人,你可以去那裏幫忙。」就這樣把蘇錄山引進人文真善美這個功能團隊。

2008年,蘇錄山退休前即報名參加慈濟屏東分會見習課,那時資深錄影志工戴敦仁教他一些基本操作與錄影技巧,有機會就叫他扛起(戴老師的)錄影機去做記錄,實際練習。

剛開始,要錄什麼活動內容他毫無概念,拿起錄影機到處錄,「那時候,我只知道一點皮毛,戴老師怎麼說,我就怎麼拍。」蘇錄山說,活動結束把帶子交回去,也不知錄的效果怎樣、缺點是什麼?直到年底歲末祝福時,戴老師帶著他參加很多場社區活動的錄影,他才得到一些概念。

蘇祿山、楊美燁夫妻檔一同投入人文真善美,一個錄影、一個承擔文字志工。(攝影者:林美瑜,地點:屏東大愛園區,時間:2010/07/08)
2009年8月8日碰到屏東最大的天災──莫拉克風災,大水淹沒屏東縣境林邊、佳冬、東港、新園、萬丹等地,造成嚴重災情。到8月底那一段期間,蘇錄山幾乎天天出班記錄,跟著慈濟志工到災區關懷災民、發放應急金及清理家園。看到災區的慘狀及災民的無奈,見證了人生無常,內心萬分不捨。不過也見到除慈濟人外,還有各個慈善團體或青年朋友自動來災區,協助鄉親、學校剷除泥沙與整理家園,感受到畢竟這社會還是充滿溫情與愛心。

蘇錄山將心比心,如果自己是受災鄉親,光是看到滿屋子汙泥的情形,可能連清理的力氣都沒有,沒想到有麼多人千里迢迢來幫忙。

同年受證慈誠隊員後,戴敦仁告訴他,如果有心要當錄影志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還是要自己買錄影機。」想一想該買的還是要買,在妻子楊美燁支持下,他用退休金買了一臺錄影機,有了自己的機器操作起來更順手。

夫妻同行 留下家鄉慈濟足跡

2010年,楊美燁在蘇錄山的鼓勵下將安親班結束,也開始參與見習、培訓,受證成為慈濟委員。期間,有人知道楊美燁有教學經驗,應該不會怕寫文章,誠心誠意邀她加入筆耕的行列,報名通識課程,成為屏東人文真善美團隊少數的夫妻檔。在長治百合大愛園區見到兩人同時出班的身影,文字與錄影的組合,總是令人稱羨。

退休的人時間最充足,莫拉克風災過後,也是蘇錄山最忙碌的志工生活,從屏東的高樹、長治、新來義到滿州永久屋的興建,從北到南,夫妻將大部分的時間奉獻在記錄工作上。

屏東人文真善美志工圖像基礎課程。(攝影者:陳潁茂,地點:屏東東港絡處,時間:2013/06/14)
個性嚴謹又不善言辭,蘇錄山知道自己欠缺企劃的能力,很依賴文字志工協助他用影片說故事。當兩人同時出班,楊美燁比較有企劃的概念,會請蘇錄山拍什麼畫面,再邀請特殊的人物來採訪,增加活動影片的豐富性。「像我不知道的話,只會傻傻地錄。」蘇錄山笑著說,這樣配合起來,才能真正進步,好為屏東慈濟人企劃《人間菩薩》的身影。

「以前的師徒制,學功夫四年也要出師了。」蘇錄山告訴自己。因為不是專業,也不是天天跟著師傅學,蘇錄山經過無數次的活動記錄,慢慢體悟到要錄什麼,他感恩資深志工願意分享經驗,不厭其煩的指導。「四年多下來,從剛開始亂錄一通到接受資深的指導,才稍稍懂一點皮毛,錄得像樣點。」

因此他會常常收看大愛新聞,觀看其他志工的拍法,更重要是學習專業記者在拍攝慈濟新聞的作法與剪輯手法,有那些是自己所欠缺要學習的。

近年來,慈濟人為淨化人心加緊腳步,社區活動越來越多,更顯得屏東區錄影志工太少了,少到無法兼顧各項志業的發展。他期待有更多的志工能投入人文真善美這項功能,才能為屏東留下更多的慈濟歷史足跡。

(文:陳美蓮 屏東報導 2013/08/23)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