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德 香積與相機之間
2013-09-04 | 陳素蘭921憫災民 伉儷同心協力煮食忙
出生在臺中縣潭子鄉農家的林長德,國小畢業就到印刷廠當學徒,十八歲那年進入清泉崗基地工作,有很會做美味麵食的同事,林長德就跟他們學習,「像不像,三分樣,吃了都歡喜。」是林長德料理麵食的輕鬆心態。
1994年,他就開始與太太賴鳳蘭一起做香積,時常在大活動裡拿起鍋鏟。尤其是九二一地震救災那段時間,臺中北屯慈濟志工借用正覺寺的廚房煮熱食給災民,林長德夫妻倆整整五天,全天候的烹煮一桶桶的鹹稀飯送至大坑與新社等災區,「不知道累,想到災民受苦,就是一直做。」林長德回憶到十幾年前,仍然心起悲憫與感恩之情。
夫妻倆常常假日一起搭檔做香積,太太為主廚,他當助手,「師兄很會做小菜,在廚房都是默默地做,巡頭看尾(臺語,顧前顧後),是鳳蘭很好的助手。」香積志工李辛很讚歎他隨時補位的精神。
有時,非假日的大型活動需要林長德的話,他就請假,除了固定地負責洗米、煮飯,還要幫忙太太掌拿鍋鏟炒菜。
不只是按快門 存檔流程不馬虎
當拿鍋鏟的手,突然拿起相機,讓很多人納悶。
2011年7月林長德退休後,並沒有偷閒,隨即去參加人文真善美上攝影課,這才了解到照相不只是按快門而已,「哇!還有很長的路要跑,什麼都要學,要用電腦整理照片,寫圖說,說真的,年紀大了,記性差了,內心很惶恐!」
為了拍好照片,林長德買了單眼相機,堅定繼續學習的意志。「加入後才知道,活動結束,處理照片的工作才開始,使用電腦檢視攝影的成果,幾十張甚至百來張,先輸入照片基本資料及批次更名。然後挑圖,精選的,放A資料夾,每張要寫圖說,其餘的放B資料夾,完成後存入隨身碟,再送到威德師兄家……」他說來頭頭是道,流程清楚不馬虎。
林長德對照相後的存檔作業流程,非常熟悉,那可是他在李威德家學了幾次後才摸清楚怎麼回事的。「有一次,回家先忙其他事,沒有及時作業,威德師兄就打電話關心,『有沒有困難?文稿要上傳大藏經了!』」因為團隊的互相督促與提醒,也讓林長德認識到原來文字、攝影與錄影要三合一,今日事今日畢,才不會影響整體的作業。
我可以做得更好
「師兄,你這張照片(舞臺上大愛媽媽話劇表演),人都太小,您下次可以跑到前面去拍。」李威德以自身的經驗分享。
林長德說:「那麼多眼睛在看,不好意思啦!」
「不會啦,拍完就蹲下,檢視一下清晰度,看要再拍或立即離開,不會被注意到的。」 李威德總是不吝分享小秘訣。
「好,下次我會注意。」林長德總是笑臉迎人地接受,也陸續接下一次又一次的出勤練習機會。
林長德表示,自己眼力差了,手腳也不靈活,活動現場要找畫面,腦子不斷思索在何時按下快門會比較生動,更何況是剛入門,要拍經藏演繹的畫面,對他來說,是一項很大的考驗。「有時反應慢、動作慢,照相機拿起來,人走了;有時想好構圖要按快門時,人移動了!」
一場活動下來,拍了幾十張甚至百來張照片,回家一作業,才發現照片模糊、角度不對、構圖不理想,沒有互動的意境、或是突然有其他人閃進來破壞畫面……最後檢視通過也許不到十張。僅管錯失精采的畫面,總讓林長德嘆氣、喊惋惜,但透過每個月人文真善美的共修,他也認真地學習李威德所分析照片的優點與缺點。所以他認為,拍好照片沒有捷徑,多出勤就會有收穫。
「在廚房,人家講什麼,我做什麼,聽分配把事做好,比較簡單。拿鍋鏟雖然累,沒有壓力,做完就沒事,看到大家吃得滿意,就會很開心。」林長德拿了十幾年鍋鏟,突然拿起相機,雖是活動後無法馬上休息,卻樂此不疲,要接受更複雜的挑戰。「現在我揹著相機找畫面,更知道要眼明手快,因為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是一個『期待』。」
林長德悠遊於鍋鏟與快門之間,一盤盤好菜讓人齒頰留香,而一張張會說故事的照片,更是文史流芳。
(文:陳素蘭 臺中市報導 201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