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櫻 史料彙整 豐富生命

2013-09-12   | 張麗雲 黃玉櫻
攝影鄧和男:九二一時,亦是受災戶的黃玉櫻承擔社區文宣組長,兩年下來投入災區寫文稿、照相,並協助慈濟文化中心出版部彙整九二一希望工程專書。圖為她從一堆拍下來的照片裡,找尋可使用的畫面。(攝影者:鄧和男)
「做人文真善美志工十幾年下來,我頭腦記憶裡都是『歡喜』的比較多,『辛苦』的比較少!」黃玉櫻看著一本本的文史檔案及數千卷的影帶,有時候重溫畫面中的感人故事,會忍不住的跟著開心地笑、感動地哭。真實的紀錄是慈濟留史的基本要素,也是她從1996年接觸慈濟、作文宣志工以來,都一直樂此不疲的工作。

坎坷人生 走出心靈泥沼

身為客家子民的黃玉櫻,有著刻苦堅忍的性格。小時候,家中因為父親愛應酬、重朋友的習氣,造成父母最後以離婚收場。家庭變異加上工作不順利,父親身心陷入不穩定的狀態而疾病纏身,最後選擇自我了斷生命。當時黃玉櫻因第二胎不幸流產,隔天即抱著虛弱哀傷的身心,連夜回高雄奔喪。

原生家庭的不健全,加上婚後婆婆對於傳宗接代的在意,讓她在工作繁忙、身體尚未復原、先生又因為工作關係常應酬,而無暇分憂解勞的層層煎熬下,幾乎喘不過氣來。

然而,她很感恩婆婆當年給她的柔性壓力,成為與慈濟接軌的契因。當兩個女兒陸續出世後,婆婆思孫的心情更加急迫,不經意懷了第三胎,無形的壓力如排山倒海而來。她向觀世音菩薩聲聲祈求,「願能讓我生個兒子讓婆婆安心,我願意做善事回饋社會。」終於如願生下兒子,完成了公婆心願的踏實感,想回饋社會的心更加強烈。

就在1991年,經客戶介紹而開始接觸九歌出版的《證嚴法師靜思語》,書中句句法語深深浸潤她長久以來乾涸的心靈,「行善、行孝不能等」,她開始調整自己的習氣,投入慈濟活動,並於1997年培訓期間接任中區第一組文宣組長,隔年受證慈濟委員。
黃玉櫻在慈濟41年慶時,在臺中慈濟志業園區拿起錄影機,一邊訪問一邊紀錄志工張貼海報付出的身影。(攝影者:曾東勝,日期:2007/05/03)

承擔文宣 兼辦歲末圍爐

當年的文宣志工,就是跟著組長的腳步,不論是開會、辦活動、訪視,都隨行拍照、紀錄且製作成檔案。1997年落實社區後,第一次為太平區獨居長者辦歲末圍爐關懷活動,籌備工作因組長臨時有要事必須出國一趟,黃玉櫻臨時受命,代表組長,和中區活動組及市公所開會討論活動事項。

「回想當時很有勇氣,第一次與機關團體接洽,要寫企畫、做宣傳DM、海報場布、流程環扣、到整個活動的檔案製作都要一手包,那次是我剛入慈濟接到最大檔的工作……」黃玉櫻笑呵呵地覺得那是很難得的經驗,是可遇不可求的機緣,也應證到《靜思語》中,「人有無限可能,不要小看自己。」的道理。

然而,雖是承擔文宣工作,在參與獨居長者關懷中,她也將對父親的懷念之情,落實在一群孤苦無依的老人身上,化小愛為大愛,也讓她與長者們的互動如家人般親切。
黃玉櫻常常利用假日,多參加志工的工作,這是她當年對觀世音菩薩發的願力,「回饋社會、做善事」。(照片提供:黃玉櫻,日期: 2006/08/29)

遇九二一 受災仍投入志工

1999年中區受九二一世紀強震衝擊,黃玉櫻剛買的新家也受到波及,在震災的第二天,她從崩裂的家裡勉強找出的制服和相機,在臺中縣太平鄉國軍坪林營區救災中心與一群慈濟志工,投入救災的紀錄工作。

當年,文宣的工作是文稿、照相一手包,影視人才也不多。即使當時中區有一組攝影團隊,投入紀錄九二一慈濟援建學校的「希望工程」,然而分散各災區的救災紀錄仍要靠文宣組的資料收集與彙整。

「上人是一邊賑災、一邊認養援建毀損的學校,他說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即使重建經費龐大,上人『心疼大地受毀傷,不忍眾生受苦難』的悲心,作為文宣的我們,更有著為慈濟留歷史的重大使命。」

黃玉櫻回憶那時上人要在兩年內援建五十所學校的艱辛,而且期望在一一落成啟用的時候,為援建的希望工程學校出版紀念專書,見證學校從頹圮走向新生的過程。她和志工江美芳與中區文宣組、攝影社配合,全力協助慈濟文化中心出版部(現為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收集出書圖文。

作為編輯團隊的一員,除了彙整各校檔案、圖片,廣邀每一所學校的校長、老師、或教聯會老師為學校撰寫「新世紀.新校園」主稿,找人、溝通是最大的挑戰。

而不到兩年內,五十所學校陸續完工,孩子有了新校舍可以就讀,家長、老師也放下心來;同時這一群孜孜不倦、不眠不休記錄的文宣志工,也為臺灣的世紀大災難,留下人民互助互愛的永恆歷史。
黃玉櫻除了是人文真善美志工,也在社區負責關懷獨居長者。她常常是一邊關懷,一邊紀錄,感到整個人融入事件中的真實和快樂。(攝影者:楊媽允,日期: 2004/06/06)

立願留史  八千影片建檔

有了九二一校史專書彙整的經驗,當2002年慈濟臺中分會要成立文史組,她受邀正式成為職工,繼續推動中區整理文史的重責大任。2003年初歲末祝福時,上人行腳全臺各地,推動文宣(文字)、攝影和影視「文化三合一」的概念,上人在臺中分會與文宣、影視幹部座談,讚歎中區檔案建立得很完整,期勉影片記錄再提昇,三合一紀錄完善呈現慈濟人真善美足跡。

黃玉櫻當時就跟上人發願說:「如果錄影的師兄願意把影帶送過來,我會將它們一一整理保存下來。」而文發處何日生主任也希望她能夠帶動起中區的三合一志工整合。於是2003年通識課開始上課時,她和志工蔡謀誠、陳安永等人就極力推動中區「文化三合一志工」培訓工作,透過何主任的指導,建構文字、圖像、影視的溝通平臺。從大型培訓課程到社區團隊成立,無論課程安排或是共修會議,她都全力陪伴協助,做文化三合一志工最好的後盾。

2004年文發處邀請萬榮奭導演來為中區上《勤耕福田》節目影視製作課程,在陪伴過程中,無形中也對影片企劃及拍攝有了基本概念,她也開始學錄影剪輯。「那時候很多錄影志工都還沒有培養出來,我拿著錄影機就錄了,早期太平區很多活動新聞帶都是我錄的!」真善美志工隨時補位發揮在地記者的功能,讓歷史不留白。

由一位文字志工轉為學習錄影,她體會到影片給人臨場的真實感受。「慈濟人跟照顧戶的互動或活動紀錄,鏡頭隨著感動的畫面如實拍攝,回家剪輯時,影像和聲音會讓人感動得想笑、也跟著哭……」上人說,文字是傳達「善」,照片呈現「美」,影片要呈現「真」,「所以我很喜歡錄影,可以將慈濟人真實的付出,透過大愛臺與全球人分享!」

堅持品質 一對一經驗分享

曾擔任十多年鞋廠品管幹部經驗,也養成黃玉櫻堅持做到最好的個性;她將這個觀念帶到整理文史資料中。經手的影帶她主動檢視拍攝品質、場記填寫等是否完整。如果有問題的影帶或初學者,就會和錄影者分享構圖取景、剪輯技巧等。很多志工是因為她一點一滴以電話或郵件一對一的指導,而涵養出專業影視概念。
除了職工生涯之外,黃玉櫻(左一)都是在做志工,尤其是訪視區塊她最喜歡,能給孤苦無依的人獻上一點溫暖,她覺得是一種喜樂與福報。圖為貴州訪視。(照片提供:黃玉櫻,時間:2006/12/29〉

其中最令黃玉櫻印象深刻的是,收到苗栗地區志工鍾繐如初學錄影拍攝的影帶。當時,她錄下的活動畫面晃動很厲害,也沒有做分鏡。她覺得以一位女孩子,願意學習錄影真的很不簡單,也希望她能為苗栗地區留歷史,便打電話與鍾繐如分享經驗;鍾繐如乍聽之後,感到很挫折,但好強的個性也因此讓她發願一定要學到會,要讓黃玉櫻肯定。後來果真成為苗栗地區一位非常傑出的影視高手,也在2007年中區影展中拔得頭籌──「愛像滾動的輪胎」就是她記錄南庄人醫會的作品。

身為職工,黃玉櫻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職志合一」,只要哪裡不足就要補位做好。對於向上人曾發的願,一刻都不曾忘記。十一年來,經她手收集整理出來的影帶,共有八千多則,提供大愛臺新聞與節目豐富素材。

「只要肯出來學習的志工,我都要感恩他們。不會寫場記表的、不會初剪,先幫忙初剪或寫場記,讓大愛臺播出志工的影片,就是對志工最好的鼓勵。」因為這分用心,也讓錄影志工願意專程送影帶到臺中分會。

文史記錄 增福慧、結好緣


從筆耕、文宣、文化三合一到人文真善美,讓黃玉櫻的生命更加豐富。「德宣師父曾開示說:文史紀錄是『增福慧、結好緣』的工作,在人文真善美功能中,可以參與慈濟四大志業活動,也跟緊上人的腳步,了解慈濟脈絡,增長見聞與智慧。」

因為投入而深入,史料不只是資料,透過親身參與讓文史資料更鮮明,在她的眼中,每張照片和影片故事都是既真實又感動的珍貴史料。所以黃玉櫻一直堅守在文史彙整的崗位,不僅是內心對上人的承諾;更是回報所有人文真善美志工付出最好的行動。

(張麗雲 黃玉櫻 臺中報導 2013/09/12)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