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錦潭 一頭栽進久了也專

2013-09-17   | 黃寶珍 陳寶滿
蕭錦潭出勤2008年在臺中靜思堂啟建預定地浴佛,他把握住任何出勤機會,以一顆清淨心付出無所求。(攝影者:李威德)
「頭一天出門繞一圈,我一卷底片都拍不完,因為都在流眼淚!」九二一地震後隔天,蕭錦潭跟隨一群慈濟志工到災區關懷紀錄,看到往生者一個個被草草安置在外,而生者在一旁守靈,一樣無家可歸,他的淚水一直流不止……

「以前的人往生都希望能回家,而他們卻只能露宿街頭……」這場令人哀痛的人間浩劫,斷垣殘壁的景象,天倫夢碎,蕭錦潭至今回想仍感不捨。

淚流不止 一卷底片拍不完

「以前都是亂槍打鳥,大部分的志工都不是專業,一頭栽進來,相機買了就拍……」暈暖的燈光下,六十五幅圖像志工的攝影作品在臺中靜思堂展出,來賓一一閱覽著相片背後動人的故事。

其中有一張一字排開的藍天白褲志工,整整十位,端坐在九二一希望工程的南投國小榕樹下,吸引了參訪者的目光,也將鏡頭拉回九二一當年,那時由童芳文等四位志工成立的攝影社,為五十幾所慈濟援建學校留下永恆的歷史史料。

蕭錦潭就是攝影社的成員之一。1999年在同好林炎煌、林昭雄、童芳文邀約下,中區成立攝影社,江美芳是文宣組長。六月開課,每月共修兩次,打算開始為慈濟文史組儲備基本人才。但僅共修了五次,就遇到九二一大地震。

中區於1999年成立了攝影社,6月開始共修,九二一地震發生,攝影社成員一面投入紀錄,一面菩薩招生,圖為十位攝影社成員,在希望工程的南投國小榕樹下合影留念,為慈濟援建學校留下永恆的歷史史料。(照片提供:蕭錦潭)
於是,團隊開始記錄九二一希望工程,將證嚴上人對臺灣的悲心,和孩子教育不能等的不捨,經由鏡頭,留下一幅一幅完美的畫面,也見證「臺灣以善、以愛為寶」的精神。

當時路是不通的,需要繞遠路進行勘災、訪視、膚慰。地震後,蕭錦潭初到災區關懷,「頭一天出門繞一圈,我一卷底片都拍不完,因為都在流眼淚!」抵達南投縣鹿谷鄉,公墓裡和旁邊聚集許多遺體棺木,滿地的血衣令人不忍卒睹。他和同行的四位師姊即時膚慰家屬、助念,家屬在臨時搭建的帳棚下守靈。以前的人往生都希望能回家,這次的災難讓往生者只能在外露宿,就連生者一樣無家可歸。

另外,有一戶透天三樓倒塌成半樓,屋主述說著新買的房子剛繳完自備款,想不到搬進新家後就又還了回去,一切變成一場空……

蕭錦潭雖然揹著相機,但看到四處哀嚎、哭喊親人的慘狀,就連狗兒也四處竄逃,悲鳴著尋找主人影子的境況,讓他的感性勝過理性,手軟得幾乎無力按下快門。志工全力投入救災,蕭錦潭才感受到什麼叫做「害怕」!什麼才是「心痛」!想揮去心中的至極悲痛,他選擇了天天走進災區去付出,代替內心的哀傷。

志工不足 記錄路線不重疊

出身農家在困難環境中長大的蕭錦潭,雖是經營攝影器材做生意,並沒有商人氣息,有著父親樂善好施的身影,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攝影者:陳友朋)
當時上人親自坐鎮臺中分會將近一個多月,與營建委員、政府相關單位、教育界和校方代表開會,研討如何讓在燠熱帳棚內上課的孩子與老師,早一點有新的校舍可以使用。上人清早去災區巡視、關懷,馬不停蹄的奔忙;攝影伙伴也是一早自動到分會報到,跟著進入災區。

震後電話通訊幾乎全斷,攝影志工也都沒碰過面,只要哪裡有需要,就跟著師兄、師姊們前往紀錄。二、三天後,大家在臺中分會再次見面時,談起近況,才知道已經跑出了四條動線的默契──林昭雄去了東勢災區;蕭錦潭和童芳文在南投、埔里災區;林炎煌負責大里、霧峰、太平,紀錄的路線完全沒有重疊。

而天氣從中秋漸漸進入初冬時節,為了安頓災民的身心靈,志工開始蓋慈濟大愛屋。每天早上六點在臺中分會集合,為蓋大愛屋人人揮汗如雨。蕭錦潭印象深刻,地震那年的11月底,南投縣草屯鎮的德興棒球場兩百多戶大愛屋即將落成,晚上常常在趕工。一天十幾個小時拍攝下來,等到大家都收工了,才收起相機回家。

不用計較 分工合作完整紀錄

災後規劃組合屋、大愛村、援建校舍,夥伴們亦步亦趨緊緊跟隨上人,用鏡頭見苦知福。蕭錦潭說:「或許是一分悲心使然,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反而覺得人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

隨著希望工程開始,事情有增無減,蕭錦潭漾起嘴角繼續說:「童師兄說,『不趕快募人不行,會做死……』只要看到志工手上有拿相機的,就邀請他們加入。」共募集了八位,將他們分成兩人一組,負責拍攝慈濟大愛村興建和改建工程。

2008年人醫會蕭錦潭〈左〉與大兒子蕭世桓一起承擔照相記錄。圖為蕭錦潭所攜電腦故障,父子倆聯手修理電腦。(攝影者:簡宏正)
「在埔里慈濟大愛村時,鄰近大樓被判危樓,上人叮囑要顧好自己,注意安全。林炎煌為了拍攝大愛村的大景,竟在不知不覺中踏上危樓頂拍攝,事後才驚慌道歉。」蕭錦潭談起這段往事,不免疼惜也同理他的疏失。

拍攝回來的底片要經過沖洗成照片,一卷底片三十六張,如果有一、兩張很棒的照片,大家就很歡喜。但是志工是做記錄不是比賽,只要是看得清楚的照片就會被留存下來。但是,面對一疊一疊的照片該如何整理?蕭錦潭每天一大早六點從臺中分會出門,回到家都已經是摸黑了。回到自營的攝影器材店還要幫忙到晚上十點過後才打烊,他感恩店裡有太太、姊姊和一位姪女的幫忙,讓他可以全心付出。

專業投入 顧好家業做志業

當時照相常常要進出室內、室外,在底片的時代,無法隨時做調整是一大挑戰。室內都是用ISO(感光度)八百度或四百度底片拍攝,畫面好不好往往都要等到照片沖洗之後才知道,雖然費用也很高,但成功率也比較高。他笑說:「以前都像是亂槍打鳥。」這話一出,大家笑聲不斷。當時大部分的志工都不是專業,一頭栽進來,相機買了就拍……用心就是專業,大家也都很認真投入。

上人對於臺中攝影社志工的期許是,「要用使命做慈濟,不是做興趣的。」這話讓蕭錦潭永生難忘,是讚美也是警惕大家要守住初發心。蕭錦潭笑開懷地說:「雖然花了很多錢,其實沒有太多的想法,大家付出無所求,很高興、很甘願!」後來數位相機也慢慢在發展,和底片交互使用一段時間之後,也都改用數位相機。

為了人文真善美的推動,蕭錦潭在自家店的二樓設置共修處、提供攝影器材、電腦設備等。他期許每個人文真善美成員,要有甘願的心,用願力、耐力,走在最前,做到最後。顧好家業做志業,從付出中,去習氣、除心垢,好好在菩薩道修行。

(文:黃寶珍、陳寶滿 臺中報導2013/09/17)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