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也有愛 選對跑道出發
2014-02-01 | 謝玉珠1999年隻身在大陸東莞工廠上班的黃桂烽,因為要管理整個工廠的大陸員工,所以須要採取以暴制暴的高壓統治管理,同事都在背後稱呼不茍言笑的他是「瘋狗」。每天就是罵人、工作,待在工廠哪裡都不去,生活非常的孤單乏味。直到2008年他的好同學黃建孝向他募款募心,邀約他成為慈濟的會員後,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慈悲關懷 開啟智慧
當時大陸東莞的本地志工都很發心,求知欲也很強,在資深幹部用心的帶動之下,讀書會辦得非常的熱絡。黃桂烽參加讀書會時,第一本書研讀的是證嚴上人的《衲履足跡》。
「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很期待您下一次的導讀。」剛開始被授命導讀時,黃桂烽很緊張完全不知所云。東莞的第一顆慈濟種子薛明仁蒞臨指導,會後薛明仁拍拍他的肩膀鼓勵。薛明仁的分享,令人法繹入心,感動在場的所有人,也讓黃桂烽印象深刻。
有了薛明仁的鼓勵後,黃桂烽每天都專注的讀書,接下來一連承擔了十多次的導讀,每天接觸上人的法,對慈濟也有更深的了解,更棒的是在不知不覺中將二十多年的「煙癮」戒除。
人人三合一 承擔流史重責
在大陸幅員廣大,本土志工人數又少。一趟的「貴州助學」需要四天,人文真善美最少要出班四組人員。在有限的人員編製之下,資深志工就希望人人都是「人文三合一」多功能的承擔志業。
剛進來時什麼都不清楚、不明白,不會電腦、打字、E-MAIL、上傳資料、傳簡訊、PPT……,為了留史做紀錄,黃桂烽慢慢在當地學習人文的理念、機器操作、電腦等相關學習。
黃桂烽從完全不會學到會,錄影、剪接、拍照一路學到專精,愈投入愈感動,熱忱愈提升,尤其是深刻明白人文真善美的使命是「為慈濟寫歷史,為時代做見證」後,幹部們達成共識,為了落實人人都可以做人文真善美,打破了以往的模式,讓初投入慈濟的社區志工,一進來就先培養人文三合一的專業。
因此,就由志工劉淑瓊與黃桂烽對新進的志工一一訪談,並採取專人陪同,進行一對一教導。一個人文課程通常有五十多人參加,教學內容從強化心念及使命感著手,激發大家的熱情,並由許多的志工主動提供錄影等器材設備,以供出班時使用,因此大家都很樂於承擔。
2009年黃桂烽承擔人文真善美功能組總窗口時,負責三合一的統籌規劃。常常要整合來自深圳、蘇州、廣州、南寧、臺灣等地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及大愛臺人員的工作分配,有時訪視可能有十一條動線,這常常考驗著彼此的默契及專業力。所幸,大家合和互協分工合作,都能將工作圓滿完成。也感覺到三合一是一個很完美的架構,隨時都可以組成一個團隊。
用心投入 行善行孝兼備
當年首次到中堂的臺商學校出班的黃桂烽,參與靜思語教學與當地的孩子互動。活動結束後與小組成員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淚。因為他想到了遠在臺灣的小孩,遠走異鄉的他,沒有機會與孩子互動,深感愧疚。當晚趕緊撥電話回家,和孩子問好。從這次起更堅定他走慈濟的決心。
尤其,在貴州助學發放時,他的眼淚經常不聽使喚流個不止。當地的環境貧瘠,營生困難,年輕的父母大都出外就業,孩子們都是由老邁的爺爺奶奶扶養,非常的孤單。
每當活動結束後,黃桂烽在整理照片時,再次感受當時的氛圍,眼淚就不禁奪眶而出,自己也再次感動。見苦知福後,不自覺得也改變了自己的習性,更感受到自己肩負著神聖的使命。
「在大陸參加靜思語教學、敬老院老人關懷、助學訪視等等,感觸真的很深。一想到自己無法陪在家人身旁,心理面都覺得很遺憾。尤其爸爸已經七十多歲了,行孝不能等。」想到年老的父親,日日盼兒歸,黃桂烽毅然決定回臺灣。
「該是轉換跑道的時候了。」多年在他鄉打拼的黃桂烽,於2011年在板橋分會委員受證典禮時,看到爸爸及家人前來觀禮,體會到有最摯愛的親人陪伴身邊的幸福。同時也深深的感受到生活用度足夠就好,金錢、時間當運用在最需要的人事物上。
「我最捨不得的是,我剛把東莞整個三合一人文架構起來,包括人員調配、器材的使用規劃、FTB平臺架設……我就回臺灣了。」雖然回到臺灣,但黃桂烽心中還是有諸多放不下與不捨。
大病初癒 投入團隊精進行
「您好!我是東莞的人文三合一黃桂烽,我回來了。」回到臺灣,馬上就到彰化分會的文宣室向簡淑絲報到歸隊。黃桂烽很慶幸自己很快地融入組隊及人文團隊。
一回來,馬上就能參與七月吉祥月、社區素食推廣等錄影工作,再度發揮良能,讓他覺得很快樂。人文真善美志工到任何地方,都能付出良能。
「師兄,您的臉色很蒼白,您怎麼了?如果身體不適,您可以提前打電話來取消勤務……」邀約黃桂烽出班做紀錄的志工鄭麗美細心的觀察到他身體出問題。
因患有C肝病毒,黃桂烽開始接受治療。但卻沒有想到治療的過程是這麼不舒服。剛開始只要有勤務邀約,他會錯開打針時間,並找時間多休息。但幾個月後,發現自己實在很不舒服,只好忍痛將工作辭掉,也漸淡出慈濟的勤務,專心在家休養。
所幸經過一年的療程及休養,黃桂烽已經恢復健康,也積極的找到工作,並參加今年(2013年)的慈誠隊培訓,生病後的他體會能付出生命的良能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他期許自己做個勇於承擔,樂於配合的人,將大陸的經驗奉獻出來,勤耕臺灣這片福田,培訓、傳承更多的人才,共同為慈濟寫歷史,記錄慈濟的大藏經。
(文:謝玉珠 彰化報導 20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