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菩薩道 淑世福慧雙修

2016-10-03   | 朱秀蓮
第四屆慈濟論壇第二天研討,來自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論述及講評,讓參與者更清楚慈濟宗門跨越宗教融合之涵意。(攝影者:人文真善美志工)
第四屆慈濟論壇10月2日進入第二天研討,延續昨日「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之後,分別在新店靜思堂的國議廳和感恩堂進行專題演講與綜合座談;來自海內外的法師、學者專家、慈濟志工以及社會大眾超過千人參與盛會。

珠璣分享 淑世理想

在二樓感恩堂,首先登場的綜合座談「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淑世理想〉由中華青年佛教會理事長明毓法師主持,有中國大陸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常輝法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江萬里教授、佛教在線創始人暨總幹事安虎生,以及精舍德悅師父,彼此有精采的對談。

第一位發言的常輝法師提及與慈濟結緣,於1995年7月,通過上海慈濟志工邱玉芬慈悲喜捨的身體力行,激發他成立河北省的佛教慈善基金會,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從事濟弱扶貧的社會公益,迄今成立三所孤兒院,扶養六百八十多位院童。常輝法師二十多年來修學、布施,他藉由一張張照片說明他如何踐行「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以及「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布施法,普願世間有情,皆悟佛慧,皆入佛道。明毓法師也對常輝法師不忍眾生苦,日行一善的實踐大為讚歎。

在綜合座談一,中國大陸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常輝法師分享受到慈善基金會,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從事濟弱扶貧的社會公益,迄今成立三所孤兒院,扶養六百八十多位院童。(攝影者:人文真善美)
精思精舍德悅師父從「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破題,闡述慈濟人如何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從凡夫地到聖賢地的「有理有道有路」。德悅師父指出慈濟人「淨心為要,利他為上」無時無刻不以「佛心師志」的共同使命,去知福惜福再造福。

綜合座談時,江萬里教授開場即說,他一接到邀請就對「淑世理想」、「菩薩道和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認真研究一番。他指出「當代漢傳佛教必須以佛陀的慈悲本懷為出發點,體證三輪體空為要務。」江教授觀察到「慈濟志工以師姊」居多,這表示師姊很「會跟」(上人),但會跟也要有「慧根」,使善念和善心成為循環。

主持座談的明毓法師說,「江教授本身是牧師,每天三點半起床。」江教授感性地說,「人生很短,走到人生盡頭,以後要睡的時間還很長。」他也認為「慈濟是一個品牌」品牌要不斷創新,不斷求變,否則會被淘汰甚至消失。

安虎生總幹事與談時先簡介自己與佛教的緣,本身學數學,1995年接觸佛教, 開始透過互聯網傳播佛教,因而接觸很多從臺灣到大陸的佛教組織。「佛教信仰不僅是具有理性的特徵,而且更具有實踐的精神。漢傳佛教不僅是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佛教的未來和希望。」

將《普賢菩薩行願品》當成日課,安虎生總幹事也以〈回向偈〉的「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說明要消障,要先消罪障,要消罪障,則須世世常行菩薩道。憂心世界各地各國間的爭戰,認為佛弟子要盡一切力量維護世界的和平。
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何日生主任精闢論述慈濟特色,慈濟宗門之修行法門。(攝影者:梁榮為,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16/10/02)


精闢論述 修行方式

綜合座談第二場,由中國人民大學宗教高等研究院宣方教授主持,與會座談者,有來自兩岸四地的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何日生主任、佛光大學姚玉霜教授、澳門理工學院學報編輯桑海博士、鳳凰網資訊中心總監兼鳳凰佛教主編崔明晨女士。四位專家學者在宣方教授穿針引線下,以「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的〈修行方式〉議題,彼此交流。

「凡夫從信開始,發願成佛,從行中體悟,生老病死不可免……」何日生主任精闢論述慈濟特色,從他的體會解析證嚴上人強調法華精神的「無師智、自然智」把眾生當老師,從行門引導一般大眾入門,行在大眾中。「在行善中得到歡喜,在戒律中得到清淨,在團體中得到心靈大自由、免於貪瞋癡的自由、智慧無礙的大自由,在團體中體現,在利他中覺悟佛陀的最高境界」

佛光大學姚玉霜教授介紹自己早在二十年前研究慈濟時,就曾訪談超過六百位慈濟志工,對慈濟有近身的觀察了解,上人教「教富濟貧」,讓臺灣免於土豪現象。對「女力」投入與發揚有深刻感受的姚教授指出,在慈濟有超過三分之二、四分之三、五分之四,都是女眾,「女眾是好力量」。中國文化中,孔子、關公,所謂典範或聖賢者以男性居多,在近代,幸有上人給女性學習的楷模,女性的力量或可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環保問題,解決世界和平問題。姚教授的分享令與會者深有共鳴,她結語:「上人畫了一個餅給大家,但這個餅是真正可以吃的。」

在「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的〈修行方式〉論述中,也是慈濟志工的桑海博士,嘗試拉開慈濟人的角度去做探討。(攝影者:梁榮為,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16/10/02)
也是慈濟志工的桑海博士,嘗試拉開慈濟人的角度去做探討。他指出,上人把地球視為有機生命體的「大地之母」,又從菩薩對眾生的同體大悲,發展出疼惜大地的深徹慈悲。淨土要從內心求,資源回收是用具體行動建構人間淨土,桑海認為環保是慈濟宗門「行經」實踐的具體化,慈濟人把長情大愛從自己、家人擴及其他生命,建立屬於東方的價值觀。他勉勵與會做好每一件事,做有利於環保、大地的事。

崔明晨女士先簡介了全媒體的鳳凰網,由於創辦人劉長樂先生也是佛教徒,鳳凰網與佛教結緣甚深。2008年5月,在四川大地震後與官方討論賑災時,她有幸與慈濟人同場「第一次走那麼近」,感受佛教界有效率的幫助災區,從此結下不解之緣。在鳳凰網設有慈濟專區,每天透過平臺,推向全世界。她也從媒體角度,指出慈濟需要品牌管理,在堅守公益理念下,將推廣常態化,成為更具服務功能的產品。「在互聯網時代,不能放棄在網後者的心情。」她強調,愛心需要傳遞,在未來,她希望能和慈濟有更多合作,突破形式與內容,更靈活地推送慈濟精神。

宣方教授總論時有感而發,百年前沒有論壇這樣的盛會,百年後因技術改變,可能不需要這樣的盛會,「但慈濟福田一方,廣邀天下善士耕,不會過時。」他也認為漢傳佛教現代化還要「化現代」,仍有未竟課題。

因應時代變遷,慈濟感恩眾多愛護慈濟的法師、學者與各方先進的惕勵,透過論壇吸取各界建言,爾後,慈濟人仍緊跟上人腳步,一步一腳印踐行菩薩道。

(文:朱秀蓮 新北市新店區報導 2016/10/0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