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林囝仔的秘密基地 課輔班改善弱勢家庭

2019-08-07   | 鍾易叡、張庭涵
設置於高雄杉林大愛園區慈濟環保站的「大愛園區課輔班」,是大愛園區孩子們的秘密基地。(攝影者:張庭涵)
【慈濟基金會新聞稿】「吃完點心趕快回到座位上,不要跑來跑去的。」設置於高雄杉林大愛園區慈濟環保站的「大愛園區課輔班」,是大愛園區孩子們的秘密基地。慈濟高雄分會教育團隊志工朱妍綸表示,因莫拉克風災而開辦的課輔班,十年來不間斷提供園區孩子及新住民家庭平等教育的機會,並非單純課業輔導與多元才藝課程,而是秉持陪伴初衷。

慈濟志工朱妍綸回憶,2010年新年度開學前夕,師兄姊們前進和春技術學院,為八八水災安置在該校的桃源鄉桃源國小、樟山國小、興中國小、建山國小及附設幼稚園的教室進行大掃除。

遷居杉林面對園區內許多弱勢的孩子放學後無處可去,朱妍綸(左)在與高雄慈濟教育志工討論後,決定在大愛園區每週一至週五成立孩子的夜間課輔班。(攝影者:鍾易叡)
從事教育工作逾二十五年的朱妍綸,剛退休一個禮拜後即遇八八水患,甫退休即馬不停蹄召集大高雄地區教聯會、大愛媽媽、慈青組等四十多人成慈濟教育志工團隊,全力擔起災區學生安心就學任務。在和春技術學院,帶領五校近二百位國中小學童打拳、認識音符、揉紙黏土,為孩子課業輔導與人文團康的帶動等身心輔導,陪伴小朋友度過災後離鄉安置的求學日子。

隔年(2010年)2月農曆年前夕,高雄杉林大愛園區第一批永久屋如期完工,暫居在後備部鳳雄營區、陸軍工兵學校、陸軍官校、陸軍砲指部仁美營區、美濃退輔會高雄農場等五個安置中心的受災民眾,終於有了自己的新家園,慈濟教育團隊在和春技術學院舊校區的階段性任務,也隨著莫拉克受災家庭入住杉林大愛園區告一段落。

硬體建完打造軟體 扶助弱勢融入社會

慈濟基金會原先只是為莫拉克受災安置孩子開設的課輔班,卻看見許多急難弱勢繳不出學費,依而啟動「安心就學‧點燃希望 」──莫拉克風災助學方案,期待受災家庭減輕經濟負擔,鼓勵受災學子們無後顧之憂地安心就學。然而,面對園區內,許多家庭經濟來源者,因外出工作導致孩子教育功能失衡,連動著社會問題,很多弱勢的孩子放學後無處可去,出入不良場所被有心人士吸收,高雄慈濟教育志工團隊討論後,決定在大愛園區成立孩子的課輔班。

「兩年前一名新住民家庭的小一生,每週一至週五由新住民媽媽陪伴上課課輔班,了解才發現母親是家中經濟支柱,白天工作,為了陪伴孩子成長、融入臺灣社會,只能利用晚上跟著孩子學華語。」這個因緣讓慈濟開辦「蕙質蘭心新住民成長班」,每周四晚間一小時,規劃居家整理、茶/花道、美姿美儀、水果拼盤與宴會料理等動態及DIY活潑多元課程,連內門區婦女也被吸引,往返近五十公里也不嫌遠。

朱妍綸表示,大愛園區課輔班與其它課輔班最大的不同,在於大多數課輔班著重偏鄉教育,園區內許多原住民家庭因父母忙於工作並處於經濟弱勢,教育成為被犧牲的一環;又因語言、文化、家庭背景等障礙,造成孩童學習意願低落、甚至是在學校被排擠。此外,族群多元相對問題多元,又以新住民在臺灣社會面臨不友善處境,團隊希望提供所有園區住民安居樂業之餘,看到愛的傳承。

1959年生於高雄大寮的朱妍綸,由住在嘉義的外公扶養長大,二十九歲外公往生,她有感畢業於日本電氣通信大學的外公一生才華洋溢,在生命盡頭卻什麼也帶不走,深刻體會到人生意義,開始捐款為外公植福田,報答養育之恩,隔年她投身慈濟志工。她的教育理念是解決一個孩子的問題,就幫助一整個家庭。
每周四晚間活潑多元課程,連內門區婦女也被吸引,往返近五十公里也不嫌遠。(攝影者:張庭涵)

(莫拉克十周年系列報導五,新聞稿:鍾易叡、張庭涵 基金會公傳處 2019/03/25)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