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好口碑 巴金森見曙光
2017-06-09 | 黃蘭屏、謝昀珊、江家瑜、鄧明怡上網找到醫療資源 接受援助重拾人生
吳曉冬原本是復旦大學的高材生,但是自從三十二歲巴金森氏症發病,吳曉冬成了父母的牽掛,拖了五年,才在慈濟的幫助下,從上海來到臺灣求醫。上海慈濟志工廖美珍表示,吳曉冬透過自己上網查資料,發現全世界第一個醫療最好的是德國 第三個則是臺灣,所以他覺得臺灣的醫療確實不錯,因此說服家人讓他到臺灣來接受治療。
2017年2月6日,吳曉冬在母親及上海志工的陪同下,抵達到花蓮慈濟醫院,經過一連串的檢查,終於在2月26日接受DBS手術治療,3月9日術後經醫生評估,確認恢復良好,而且復健成果漸顯,可以出院回去上海了。
返回上海後,在慈濟志工安排下,吳曉冬與雙親住進了寶山敬老院,而敬老院旁邊正好也是寶山慈濟環保站,於是吳曉冬每周也會跟著敬老院長者,一起到環保站裡做環保,當作是最好的復健。
而志工們也替吳曉冬安排每日行程表,作息中不只有復健時間,志工也提醒吳曉冬把握時間薰法香,在母親的鼓勵下,吳曉冬也向父親承諾:「我要做慈濟,我會不斷努力的。」現在的吳曉冬可是勇於承擔薰法香的開門與開機任務,逐步踏穩自己的腳步。
研究新治療新方法 看見巴金森症曙光
替吳曉冬治療的花蓮慈濟醫院,從2002年至今,成立巴金森治療中心已經十五年,治療個案已經超過八百六十例。但巴金森氏症發現至今已兩百年,主要是腦中多巴胺神經退化,造成行動遲緩,目前沒有完全的解藥,常見的治療方式是以藥物治療與深層腦刺激術。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吃藥吃了沒有藥效,有時會異動,這時候就要裝晶片,病人大概可以改善百分之五十,吃一點點藥 大概一半的藥,他就可以走路更好,不會亂搖亂晃。」
同時,為了提高多巴胺細胞的修復機率,花蓮慈院醫療團隊也與生技公司合作,開發新療法。目前這項治療方式已進入臨床前諮詢階段,期待未來通過衛福部食藥署審查之後,能進入人體臨床實驗,期望造福更多巴金森氏症患者。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黃蘭屏、謝昀珊、江家瑜、鄧明怡 上海及花蓮報導 201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