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論壇 愛心經驗交流
2016-07-09 | 劉靜樺論壇研討 救災經驗共享
在兩岸四地救災知識轉移與展望議題的討論中,主持人張強博士是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他直接破題點出這項議題討論的重要性:「很多團體告訴我們,救災並不簡單,即便我們跟災民說同一種語言,但我們真的理解災民的需求嗎?答案是NO,我們的距離還是在千里之外,語言、文化差異,還有很多誤解障礙需要去跨越,兩岸四地民間團體一起討論,攜手行動共創未來。」
佛教慈濟基金會宗教處黃晟祐在分享慈濟經驗時表示:「證嚴上人一直跟我們說:『把我們的心串連起來,即使彼此有再多的不同。大同小異是什麼意思?心大則同、心小則異。』如果我們的心都能夠放寬,我們的心都能夠跟災民互動,放在一起的話,這個世界就會有更多的志願者,一起來幫助災民。」
張強博士回應黃晟祐傳遞的信息是多元而深厚的,在跨越地域邊界、在跨越文化的時候,心大則同這一點要記得。看見的力量會改變行為的模式,背後的細節很重要。
而這樣一個兩岸四地救災知識轉移與展望議題,也讓來自臺灣、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四地的學者、實務工作者能夠齊聚一堂,深度研討,並且為未來如何能夠在一個框架之下合作、交流,提供無比珍貴的希望前景。
慈濟香港分會副執行長周玉蓮,也在論壇中發表慈濟在香港的慈善志業現況與發展。她表示香港慈濟源於1992年,謹遵證嚴上人『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信念,因應在地文化與民情,在慈善濟貧、老人關懷、急難救助等投入付出。對於香港慈濟的特色,她認為在香港有愛心的人很多,勸募很容易,但實際付出做志工的卻比較少,慈濟一直是實際在付出的志工,這點也是慈濟在香港慈善團體中的一大特色。
實務參訪 慈善理念交融
7月7日參訪交流的第三天日程,大會安排錦德社利有限公司、綠色星期一、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聖雅各福群會等四處慈善機構,供與會嘉賓選擇參訪觀摩。
其中論壇嘉賓選擇參訪慈濟香港分會的共有十六位,由中國慈善聯合會國際部張文曉副主任率團前來。其中一位瑞祥法師,在美國洛杉磯也曾去慈濟美國總會,在廣東省經營一家醫院,在那裡有二千名志工,亦來慈濟參觀、學習經驗。
靜思堂的環境整齊莊嚴又帶著溫暖的氛圍,每個角落的布展,訴說著慈濟行善的足跡,牆上掛著證嚴上人的靜思語,更讓參訪的嘉賓目不暇給,拿著手機、照相機到處留影,留下智慧的法語。
慈濟志工周玉蓮向與會來賓,介紹慈濟本會及香港分會所做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救援,以及環保等各大志業,來賓對於慈濟志工在全球各地的付出,有了深切的體會。來賓用手觸摸塑膠瓶做成的毛毯更是大開眼界,對能送到各災區給災民提供溫暖的發明深感佩服。
動人故事 愛心是共同語言
中國治理荒漠基金會執行秘書長陳昱寰家住北京,早期已讀過證嚴法師的叢書,她非常敬佩 上人,藉著這次參加論壇的機會想到慈濟參訪,幾經協調終於如願來到慈濟香港分會,她說:「這三天學習來到香港,讓我感受很深,特別是今天來到慈濟,看到慈濟人做的這些舉創,包括對地球環保地球的教育,還有證嚴法師的這種大愛精神,真讓我感動熱淚盈眶。我覺得地球環保是每個人的職責,每個人都必需要放大愛的心,來為地球來貢獻自己的力量。那麼慈濟人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感恩證嚴法師!感恩慈濟人謝謝!」
中國慈善聯合會張文曉副主任也分享:「這次也是帶隊帶了一百多個人來(參加)舉辦兩岸的論壇,非常感恩慈濟的一些師兄來協助幫忙,在這兩天的論壇中,大家談到了很多各種方面、兩岸四地的文化、結構的一些交流一直到救災。也感謝你們這邊的接待。非常感恩今天聽到很多很感人的故事,看到你們五十周年了、做了那麼多善事,在證嚴法師的帶領下,感動了很多很多的人,然後我們也要多多向你們學習。」
人間有愛的音樂響起,優美的詞句詮釋著人與人之間溫暖的依靠,配合著慈濟手語志工優雅的的肢體演繹,來賓更是從座位站起目不轉睛,紛紛舉起相機留下感動的畫面。
活動結束已近午時,大家熱情告別,滿載而歸,也為下一屆論壇預約相見時間。
(文:劉靜樺 香港報導 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