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大匯集 做最好防救災
2017-02-28 | 何麗華、張美齡、張麗雲
影片觸發 珍惜當下愛家人
三天兩夜的「救將!防救災科學營」即將進入尾聲,2月26日是反思和發揮創意的時刻。一百五十四位學員環坐於慈濟苗栗園區大佛堂裡,由一直陪伴著大家的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馮燕教授引言,欣賞紀錄片工作者、金馬獎導演楊力州執導的紀錄片,啟發學員們對社會環境的關注,激發熱情與創意,除了救災,也希望對防救災能激盪出更多的新點子。
學員李苡宣觀看《被遺忘的時光》記錄片時一直在掉眼淚。「這是每一個未來可能會經歷到的狀況。」尤其看到莫拉克風災後,甲仙國小的小朋友,與在地居民連結要榮耀甲仙,讓她更感動。「那群小朋友一直提供給當地居民一些能量,提起勇氣繼續往前走,我更希望自己也能榮耀自己的人生、家人、故鄉。」她認為楊導演在北極拍紀錄片,是他人生的一個過程也一個目標,更是紀錄了不一樣的未來目標。
李苡宣在營隊裡所學到的,不管是職場溝通協能力,與人相處和對生命的態度,都有很正面的幫助。她說:「人的生命是很脆弱,要好好珍惜當下,就像影片中所述,每天對家人說『我愛你』,也認真地過每一時刻。」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二年級的陳玟君,「921」地震時才兩歲。漸漸長大後,聽大人們說外婆家的霧峰地震博物館就是當時的光復國中,商業街道車水馬龍的中正路,很難想像當時堆滿著屍體,連附近的大樓都倒了。「聽媽媽說,好幾個月,災民們都不敢回家睡覺,在車上或帳篷裡度過。」
大學期間,陳玟君經歷有人生病、死亡,想到生命很無常,「意外與明天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近年臺灣的莫拉克風災、臺南地震維冠大樓倒榻……都是無法預料的災害。」這是促成她參加「救將!防救災科學營」的動機。

在年齡相近的群體中學習、討論過程,激勵著陳玟君在人生道路上看到目標。有著「取之於社會、感謝社會,更要回饋社會」的理念,還是學生的她,也利用課餘時間投入志工服務,承擔過幼童心靈成長隊輔,結合兩岸青年參與外來種植物清除工作。
創新「點子」 感動化行動
馮燕教授從2月24日開營,就一直陪伴在學員旁,在「救將點子松」單元,她邀請學員一起腦力激盪,以「國際賑災」、「環境永續」與「社區發展(或稱為社區營造)」為主題,創新「點子」化成行動,在短時間內更有效率讓苦難人脫離苦海,幫助更多人。
「點子松」單元,也是今天的主題,將營隊拉向最高潮。朝邦文教基金會的吳咨杏執行長、薛碧雯與陳明勇引導大家以開放式空間分組討論(O.S.T團隊)。陳明勇首先提出「救災功能組該具備的技能與態度」及「救災、防災時展現的形象」,要學員貢獻點子。
每個功能組卯足全力,在三十秒之內,以假人扮相呈現九大功能。餐食組手持鍋鏟;資訊組拿手機、戴耳機;運輸配送組,由林威宏蹲馬步雙手握把手駕駛,展現駕駛ATV車的模樣,一看就能辨識出他們的功能。

餐食組的陳妤甄說,一定要確認多少人用餐,在份量上拿捏好,不作無謂的浪費,也要隨機應變應對突發狀況,態度上要積極熱情,隨時補位幫忙。她說:「由於大家都沒有經驗,份量抓不準,米飯有剩,湯底剩下很多的好料。幸而慈濟志工都很有經驗,將剩的菜和飯煮成粥,當作早餐。」有了這次經驗,她相信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一樣是餐食組的潘孟則說:「態度比技能重要,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當廚師。」同組的謝欣怡認為,餐食組一定要跟運輸組作緊密聯繫,如果食材沒有即時抵達,就可能延誤用餐時間。「所以在救難現場,餐食組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人要吃飽才有力氣救人,才不會影響後續的救災行動。」
何立揚認為住屋組最大貢獻在於,讓大家緊湊忙碌的一天後,提供組員們舒適溫暖的家,有歸屬感也能充分休息,以飽滿精神迎接隔天的課程。「組裝住屋一定要按部就班,若稍有不慎,落下一個小步驟,就前功盡棄,所以彼此聯繫默契非常重要。」
物品管理組的陳思蓉學習到必須仔細確認數量,借和還的紀錄都要精確。「有時會有多個組別同時來借用物品,因此必須很冷靜處理,降低說話音量,和顏悅色始能圓滿任務。」從這次營隊中,陳思蓉想到自己平時對父母親說話,聲音急躁大聲,嫌媽媽管東管西,讓她覺得很不舒服。「今後我要隨時提醒自己,與家人和平相處,別生悶氣,降低音量,語氣和順,理直氣和的對待家人。」
住屋組的陳治豪了解到原來慈濟是運用高科技的設備如太陽能節能、行動廚房來賑災。「行動廚房餐車中還有許多不同設備,在不同國家賑災時,會依照該國的飲食習慣調整設備,因應災民的需求;而住屋方面,從帳篷到簡易屋,冬暖夏涼的設計,真的很貼近災民的心。」

年輕學子們在「點子松」開放空間討論中,紛紛拋出想法與檢討缺失,創發出更不一樣(YOUNG)的點子。
救災不能斷 防災在即時
課程延續至下午,學員打散融入不同組別,腦力激盪出二十三個提案,其中有「如何落實社區環境和防災教育?」「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尋找『願意』、『有能力的人』,加入救災行列?」「打造一處『無障礙』城鎮」、「慈濟如何與世代青年做『有善』的溝通?」「在救災過程中,如何在協調過程中,減少衝突?」「如何做好不浪費食物、紙張、水和電力?」等等,還有一直積極參與討論過程的王裕祥,也提出「智慧衣」和「減碳大平臺」構想。
第二次參與防救災科學營王裕祥,如願參加了「綠能組」,他之前在工研院配合政府節能減碳技術員,幫商辦大樓做節能減的服務,也曾在臺南成功大學力行校區內的「綠色魔法學校」擔任導覽志工,所以將「推動綠能環保,節能減碳」,當成自己的終生志業。
「智慧衣」的點子主要是針對警消人員保暖、定位及安全為訴求,往高科技、實務面著想,讓救災更順利。而「減碳大平臺」是媒合公益端,提供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水力,或生質能源的業者,可以找到需求端;高碳排放的業者工廠,例如石化產業、造紙廠、鋼鐵廠,透過減碳大平臺,可以做到節能減碳的效益。

學習最好的別人 做最好的自己
三天營隊即將進入尾聲,討論過程中,小組有的用圖畫,或接力方式,或想出駢句表達創意。即使新創意,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達成共識。馮燕教授看到年輕一輩,對於新資訊的好奇心及渴望,和積極投入營隊的態度,她甚感欣慰地說:「真的看到有希望的未來,年輕人學習力很強,彼此互助合作,也很容易溝通;年輕人很有前途,成長得很快。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跟我們不一樣,但是非常值得學習。」
馮教授也期待這次營隊不是結束,希望在這裡得到的體驗和感動,和學習到的救災、防災態度、方法與技能,能與身邊的人分享,更期望大家能建立平臺,持續不斷聯繫。
在慈濟陪伴慈青已有二十五年的志工黃鳳美也覺得,這次的營隊打破過去框架,是與社會接軌的起步,尤其更是招攬年輕人投入社會工作的墊腳石。
「FUN大視野,想向未來」是防救災科學營的主題,讓有體力、有活力的年輕人在困難任務中挑戰智慧,創新點子,然後圓夢。最後,大家將提案圍成一個大圈圈,中間擺上一盆松樹盆景,代表圓滿了「防救災科學生活營」的「任務大挑戰」目標,而朝邦文教基金會的吳咨杏執行長也勉勵大家:「全心全力投入現在,才有未來。」
(文:何麗華、張美齡、張麗雲 苗栗報導201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