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草仔粿 回臺有口福

2017-04-04   | 王鳳娥、羅枝新
志工們將艾草粿皮包入饀料,再加入愛心搓揉成圓圓漂亮的草仔粿。(攝影者:沈淑女,地點:鳳林環保教育站,日期:2017/04/01)
正逢4月清明時節,是艾草長得豐盛嫩綠之時,摘來做艾草糕(草仔粿)最是美味。花蓮鳳林是客家莊,有最道地傳統的草仔粿,不僅好吃又益健康,用這中國人最「古早味」的糕點,來和身居海外的慈濟家人結緣,特別具有意義!

鳳林慈濟志工賴麗真得知4月6日有海外多國慈濟人回來花蓮進行會務報告,心思縝密的她即在志工會議上提議,要做一千顆草仔粿來結緣,立刻受到所有與會人員一致鼓掌通過。

「每當海外有災難時,海外慈濟人即時前往膚慰陪伴和救助,我們沒能走到那裡,就用家鄉『草仔粿』的好滋味,來表達心中的感動和感恩,並溫暖遠道回來的海外家人。」賴麗真說。

一千顆的愛心

十幾位鳳林慈濟志工和社區志工,4月1日分別在鳳林環保教育站及慈濟志工游秀美的客家米食工作室,一起歡喜忙碌地製作一千顆草仔粿。

游秀美早年嫁做人婦就和婆婆學做草仔粿,鳳林環保教育站成立後,她就做草仔粿義賣來護持,這一做將近十年,吃過她做的草仔粿的人都說「讚」,後來隨因緣開了一間客家米食工作室。當游秀美聽到賴麗真要做草仔粿的提議,二話不說立刻敲定時間,讓大家到她的工作室,並以她做草仔粿的專業絶活,讓鳳林慈濟志工共同來成就這分難得的好因緣。
 
採好的新鮮艾草,志工就著庭院小椅子圍坐,用心挑揀嫩葉。(攝影者:沈淑女,地點:客家米食工作室,日期:2017/04/01)
為了讓海外慈濟志工能品嚐到不同口味,鳳林慈濟志工決定各製作五百個鹹蘿蔔絲和甜紅豆饀料。甜的紅豆餡料,需將紅豆煮熟爛,再炒糖壓成泥;鹹的則以香菇、豆包、乾蘿蔔絲加調味料炒香為內餡。

製作草仔粿的前一天(3/31),游秀美和蕭春英分工合作,分別泡米磨漿、脫水做成粿粉糰和製做鹹甜饀料。個子嬌小的游秀美笑著說:「想到能跟很遠的菩薩家人結一分好緣就很開心,希望他們都會喜歡我們做的草仔粿。」為了讓草仔粿吃起來好消化,游秀美不以傳統全糯米製作方式,而是以糯米、蓬萊米二比一混合,這樣吃起來Q又不黏膩。

好吃的草仔粿最重要的原料就是艾草。在游秀美工作室外的菜園裡,放眼望去一片綠意盎然的艾草,在陽光照拂下生機蓬勃;志工們拿起小鐮刀和菜籃採摘艾草,摘好的新鮮艾草,大家就著庭院小椅子圍坐,用心挑揀,去掉硬梗,只取嫩葉。

做草仔粿也很有心得的蕭春英說:「割回來的艾草除了挑揀洗乾淨,艾草還要經過蒸煮,且火侯時間都要掌控好,不然香氣會走掉;煮好以後再漂洗去苦味,擠乾水份,才和生的粉糰攪拌做成粿皮。」

粒粒美如珍珠

「喀啦!喀啦!……」游秀美將六十公斤的米磨漿脫水做成的生粿糰,分多次在攪拌機裡不停和煮熟爛的艾草攪拌成翠綠滑潤的粿糰,她說:「要攪拌久一點比較Q軟,才好包饀料。」

為了試味道,先蒸一籠讓志工們先嚐鮮;蒸好的草仔粿,粒粒都有艾草的清新香氣。(攝影者:沈淑女,地點:鳳林環保教育站,日期:2017/04/01)
攪拌好翠綠的粿糰,再分成一個個五十公克的重量做成粿皮,大家分別包入紅豆和蘿蔔絲饀,擠去空氣,再加入愛心,搓揉成圓圓的草仔粿。一粒粒大小一致還未蒸的草仔粿,看上去就像珠圓玉滑的綠珍珠;做好的成品,即刻冷凍保鮮,待海外慈濟志工回來再蒸熟即可。

為了試試味道是否道地,游秀美先蒸一籠讓志工們嚐鮮;水開了,草仔粿移入爐火上,蒸籠漸漸冒出艾草的清新香氣。只見游秀美守著爐火,看著時間,約莫十分鐘、七分鐘、五分鐘、一分鐘各開蒸籠蓋一次,讓蒸氣散開再蓋上。「為什麼?」游秀美笑著說:「這樣蒸出來的草仔粿才會圓滑漂亮,不然蒸氣太多,皮會塌陷變成『麻花臉』。」

約莫二十五分後起鍋,一粒粒艾草香四溢的草仔粿再抹上少許油,就變成渾圓亮麗的墨綠色「珍珠」。「哇!兩種口味都很好吃呢!」大家口齒留香時,對製作草仔粿也更有信心了。

「草仔粿」不只是草仔粿,裡面還包入鳳林慈濟志工滿滿的愛心,等待海外慈濟志工回來品嚐這愛的成果!【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鳳娥、羅枝新 花蓮鳳林報導2017/04/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