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飄粽香 重溫兒時溫馨
2017-05-23 | 林美宏、張美齡炎熱的仲夏天氣,粽香是許多人們兒時深刻的記憶,但是該如何做粿或是綁粽子,這些祖輩們流傳下來的好手藝,既使是五十年代以後的婆婆媽媽大都不會了。這些記憶中傳統節慶,一家人歡喜忙碌的身影早已難再見,難道兒時的這份雀躍只能儲存在記憶裡?
高手聚集 安全備料
為了慰勞臺中市警察局第三分局的人民保姆、臺中慈濟醫院的大醫王和白衣大士,還有中山慈青學子和常年在福興環保教育站無私付出的志工,臺中南區慈濟志工於5月19、20日在眾人的協力下,讓福興環保教育站裡飄著濃郁的粽香,百串粽子陸續掛上鐵架,不只廚房裡外人「強強滾」,鍋裡也跟著「強強滾」。
19日一早,福興環保教育站重啟雀躍的記憶和傳承古早的美味,兩大袋共十八斗的長糯米和三十六斤米豆,堆在廚房的桌上。廚房裡,有人蹲著洗香菇、有人站在鍋邊拿著大撈勺汆燙菜脯。
「為了保持菜脯的脆度,用熱水燙洗一下就要趕緊起鍋,怕有防腐劑啊!」非常注重小細節的香積志工林照碧,回答菜脯川燙的理由。起鍋後,鍋底滿是細沙的菜脯,又被帶至廚房外頭,用大量清水沖洗;然後放入專業用的脫水機,將水分轉掉,它的清潔步驟才算完成。
三十年次的志工劉李滿說:「菜脯要邊洗邊試吃它的味道,不能浸泡太久,不然會失區它特有的香氣。脫水後,還要空鍋先把水氣炒乾,再放油去炒才會香。」光一項菜脯就要費這麼多工夫,可見一顆好吃的粽子是需要歷經多少繁雜的工序。
有四、五十年包粽子經驗的劉李滿,是林照碧極力邀約而來的高手,和林照碧同是三十九年次的陳明月,則是擁有幾十年的餐飲經驗,有了兩大高手的情意相挺,原本煩惱這次重擔難以承擔的林照碧,終於安心地綻放出笑容來。
平常共修的空間裡,四張大長桌合併在一起,就成了十幾位志工分切猴頭菇、香菇、素皮絲等的備料區,每一種食材都有大小不同的需求,所以大家在下刀時都非常的注意,彼此溝通。
洗滌煩腦 學無止境
20日天剛亮,志工陳林寶禎清晨五點多,就到環保站洗米、泡米豆。一鍋鍋米、一盆盆米豆,排列在廚房裡。幾十捆的粽葉,經過熱水汆燙,陸續被撈到水槽邊的水盆裡。
「來來來……先洗粽葉」陸續抵達的年輕志工,被指引到水槽邊坐在矮凳上,清洗著粽葉。志工郭乃瑛一手拿著菜瓜布,順著另一手的粽葉,正、反面擦洗著,她說:「一次、兩次地沖擦洗,洗掉不好的味道與雜質,放置籃中瀝乾,再給師兄姊做下一步的程序。」
平日眉頭緊縮的賴麗美,在洗粽葉時特別專一,她說:「好像在洗滌心中的煩惱……」剛開始參加慈濟活動,不是很受先生贊同的賴麗美,因為漸漸改變了自己,先生才說:「你喜歡做就去吧!」接近中午時,她趕回家中為先生及孩子備妥中餐,下午又回到現場,跟大家包粽子,回味以往與媽媽一起包粽子的歡樂。
平常在家不必下廚的志工陳清德、王天水及曾正賢,在大灶上炒和著豆跟米,看起來有模有樣。陳清德說:「前輩張繼聰有教過,要『均勻的翻米。倘若一邊較高,就由高處一鏟一鏟地刮半圓依序地往內翻;假如中間較高,則要由底部徹抵地翻,防止燒焦。』」看似信心滿滿的他們,你一句他一句地說:「還有很多學不會。」
學習綁粽 重拾溫馨
前一天由志工盧有仁設計及搭建的角鋼架邊,志工開始圍坐起來,掛起棉繩, 安置好粽葉,半生不熟的粽米,炒香的香菇、蘿蔔乾、猴頭菇……。手裡摺著粽葉、添上米、加上配料,再蓋上米,翻轉著手中的粽葉,綁著掛在架邊的棉繩;如此來來回回,好像變魔術般,很快地,成型的粽子已成串。
「妳會包粽子嗎?」「不會呢!」「我也不會!」新手看著前輩們,互相耳語著。「包的時候,兩片粽葉要同方向,這樣比較容易摺成四角粽,綁時繩子要摧緊⋯⋯鹹粽一定要綁緊,不能破!米及餡料一湯匙、兩湯匙,依自己手勢的比例,中間是餡,壓緊綁好,就差不多了……」正在綁粽子的林賴秀麗,說著步驟與要領。
經過熟手的講解與示範,年輕未婚的郭乃瑛一時技癢地問:「我可以試一下嗎?」試過的她才知道:「米及餡料都要適量,形狀不能太難看,最後還不能漏餡。」一開始歡喜完成三角形粽的乃瑛,被志工說:「這樣不行!」還得經過調整,才能勉強擠到粽串裡。樂觀的乃瑛,憶起孩童時期,圍在大人身邊看著媽媽包粽子,而她就在旁邊幫忙的溫馨感。
邊做邊聊天,是傳承的交流,也是心的凝聚。廚房裡香氣、熱氣充滿每個角落,認真和汗水掛在每個人的臉頰。兩天下來,動員上百人次的志工,完成兩千多個粽子。熱鬧、歡欣的氛圍,彷彿時光倒轉,重溫大家庭裡為節慶忙碌的幸福。【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美宏、張美齡 臺中報導 201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