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入心除自卑 助她抗癌
2016-10-19 | 羅秀蓮接觸慈濟 從環保開始
洪書珍十三歲就出來工作,曾經幫人看顧小孩、做過工廠女工、咖啡店助手等。後來聽說有一份幫傭工作,一星期工作六天,並且提供住宿與三餐,而且薪資在當時來說算不錯,所以她一做就是二十八年迄今。
還未參加慈濟前,唯一的週休日是回附近姊姊家,幫忙做家務度日。洪書珍內向、不善言辭、不會駕車,自謙只有小學畢業,無一技之長,但是種種看似障礙的條件反培養成她耐操耐勞、踏實兼愛學習的個性。
洪書珍曾說:「我很認命,有工作就做,以為就這樣過一輩子;加入慈濟才知道每一個人都有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原來她曾於一家書店翻閱《慈濟月刊》而深受感動,後來在另一家素食館請購到證嚴上人開示的卡帶,以及隨喜結緣的《靜思語》小冊子,每每遇到挫折、感到彷徨及心情低落時,她會聆聽卡帶或閱讀靜思語來解除疑惑,讓心恢復平靜。
由於顧慮自己學歷低、能力有限,洪書珍有心助人卻不敢加入做志工。直到2002年9月,她和雇主一起去馬六甲皇冠廣場(Mahkota Parade)參加慈濟舉辦九週年志業回顧展暨義賣會。當發現這是她要找的團體後,興奮不已,跟隨雇主回家後,自己再搭巴士出來到會場,觀賞了一齣由慈濟志工排演的「人人做環保」劇碼。
劇中告訴民眾如何將「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洪書珍驚喜發現,只要把可回收的瓶子、衣服、報紙等分類,就可以幫助人,這樣的方法很簡單,她也可以做得到!
於是她開始在家落實物品回收,並在慈濟環保日步行十五分鐘到慈濟環保定點——培風第二小學,詢問埋首在分類的志工說:「我可以參與你們一起做環保嗎?」他們一句回應「好啊!」展開她做志工的第一步。
從靜思語 得自信力量
從個人小圈子,踏入慈濟大團體,洪書珍很好學,對於活動邀約,只要有時間都會會說:「OK!好啊!」沒時間也會想辦法克服、請假、補假等,把慈濟事當成家事。為了 「家事」她得勇敢走到人前說話,並在志工陪伴教導下,慢慢累積訪視經驗,一句句學馬來文對話,一字字堆砌成訪視報告,展現從未有過自信的自己。
歷年來,她擔任環保定點站長、親子班隊輔長、大型活動的功能組組長等,如今是社區訪視組長。同樣在社區負責訪視活動的志工羅梅芳和林長壽不約而同表示,很放心交託任務給她,因為她一定會負責任追蹤到底。
然而面對越來越多人與事,她沒有多出來的時間恭聽上人《靜思晨語》或《人間菩提》等大愛臺節目,但是洪書珍將靜思語奉為人生圭臬,其中一本被翻得褪色、有皺摺的《靜思語》小冊子是她的隨身物。
靜思語是上人與人互動中體悟及做出來的智慧,但同時也幫助洪書珍化解心結,促使溫和的個性發揮更大力量。
洪書珍說:「年少就出來工作,我很自卑、很在乎別人的看法,面對人事總是忍耐、無法化解。接觸靜思語後,慈濟四神湯讓我學會知足、感恩身體健康還能做;並且善解每個人看事情的態度不一樣,包容讓我感到輕安自在。」
與人分享 陪伴做志工
不僅自己加入志工,洪書珍還啟動熱誠按鈕,用零碎時間帶著一群志工做慈濟,洪書珍說:「我在慈濟獲得很多寶,也希望她們能得到和我一樣的法喜。」
住在同一社區、不同花園住宅區的新進志工章愛珍、梁蓮愛、陳玉婷和林秀莉,常在無數個平常的夜晚或週末日,和洪書珍共乘陳玉婷的小車,穿梭在鬧市車流中,做訪視、參與環保、教育活動等。
已達退休年齡的章愛珍,白天一個人在家無所事事,一次看見樓下南海亭神廟前的空地,有一群人在做環保。好奇心驅使她帶著舊報紙等物下樓,洪書珍主動招呼說:「來!來!我們一起來做環保……」二次、三次呼喚,終於打動她在環保點付出,從中還認識了鄰居梁蓮愛,兩人在洪書珍耐心教導下,學會寫訪視報告,及填寫勸募表格。
慈濟洗腎照顧戶阿新(化名),洗腎初期身體非常不適,脾氣也暴躁,慈濟志工上門關懷避之不見,只讓妻子阿莉(化名)出來應對。洪書珍等人瞭解只有讓夫妻倆轉移病苦的注意力,才能避免更多口角。
因此她們每月到訪時,讓阿新說說患病經歷,也關心孩子的學費和阿莉的狀況;端午節還帶來素粽,中秋節送去月餅等,這分關懷打動阿新,漸漸地,志工的來到就像老朋友打開話匣子,無所不談。
2012年,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腎友聯誼會,妻子阿莉代表黃新年出席,從活動中看見洗腎的照顧戶藉回收資源,交給慈濟作回饋與答謝,早就非常感恩慈濟幫助丈夫洗腎費的她,在洪書珍等人邀約下,每月第三個星期天,上班前到附近慈濟環保點去做一個小時環保,或在星期一下班後做夜間回收。
走出家門的阿莉,心靈得到釋放,更懂得化解丈夫的脾氣。她將平時在《慈濟月刊》閱讀的好話、好故事與丈夫分享,阿新漸漸懂得收斂。洪書珍說:「帶動志工做慈濟,要讓對方感覺你在身邊,隨時可提供協助。」
自己造福 擁人生哲學
2016年4月作檢查,醫生告訴她得到膀胱癌,洪書珍先嚇了一跳,但踏實的個性及日常對靜思語的堅信,她很快轉念,體悟到上人說的,每個人吃五穀雜糧都會生病,事情已來到面前,就是要解決它。
當天她在醫生安排下入院、隔天動手術,手術前她還一一聯絡志工,將身邊患有癌症的照顧戶做託付,社區志工一樣用「OK!好啊!」來回應她。
手術後休養期間,社區志工分擔她的工作,新進志工回頭來照顧她。其中梁蓮愛天天烹煮少油、少鹽的餐食給她;章愛珍不會煮,拉著梁蓮愛逛夜市,找有機蔬菜托請好友煮給洪書珍吃,陳玉婷也想付出力量,有時候成了兩人逛夜市的司機菩薩。
嗓子大、粗壯的阿新,載妻子去做環保時也會說:「那位瘦瘦的師姊,很久沒打電話給你了……」得知她的情況,立即載著妻子去探望她,還仔細地關懷病情,勸她察覺身體有任何狀況要看醫生,及說說祝福話語,這分細心令洪書珍感動不已。
手術後,洪書珍慶幸被醫生宣布不用做化療,只需休養靜待複診。她孩子氣地舉起雙手,握拳告訴志工說:「我還可以!」馬上投入訪視活動。
6月的環保日細雨綿綿,天氣涼爽,慈濟照顧戶孩子小猴(化名)掀開溫暖的被單,和來接他的洪書珍一起走路去做環保。小猴說:「之前師姑有一個月沒有來找我去親子班和做環保,我打電話詢問才知道師姑生病動手術了。今天奶奶告訴我,不要讓師姑拿太重的東西……」
志工、照顧戶的這分體貼關懷,是多年來不斷付出的洪書珍意想不到的感動。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這句靜思語,打從一開始,就在指引著洪書珍,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及深度。剛開始,洪書珍不瞭解這句靜思語的含義。人生、生命都是自己的,為什麼不能擁有?後來在慈濟義診中心服務、從訪視活動,加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無常,這才咀嚼出它的意涵。
「自己生病後更發現,原來生命的長短真的不是我們能把握住的,無常一到什麼都沒有了。但是我們可以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把握當下,可以做的就做,做了以後還要前腳走、後腳放,心才不會一直被困著,走不過去。」這就是洪書珍的人生哲學。【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羅秀蓮 馬來西亞報導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