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職志 留法護法傳法脈

2017-06-30   | 盧筱涵
「明珠姊,這段時間您辛苦了!您憂心資料庫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也會用心守護好法脈的傳承,」資深同仁翁培玲知道謝明珠心中最後的掛念,先是讓她明白大家會齊心守護傳法的資料庫。接著,強忍不捨,翁培玲終於還是要說出這段話:「上人行腳在外,很掛心妳的身體,但是因緣如此,希望妳要提起正念,來去輕安自在,換個好的身體回來接棒,趁上人還在……」未久,生命觀測的警報聲響個不停,血氧、脈搏消失,心跳從微弱的二十三瞬間歸零,器材上的直線,像一條地平線......

明珠姊(左五)在與文史組同仁完成年鑑後,難得於靜思精舍大殿前,與影視同仁小陳師兄(左四)一起合影留念。(照片來源:沈昱儀提供)

發心典藏 逐步彙整創系統

慈濟基金會同仁們口中的「明珠姊」,自1990年12月任職於臺北文化中心史料組組員開始,二十七年來致力於證嚴上人開示與慈濟世界的文史整理工作,尤其用心推動相關資料庫的建立,讓慈濟宗門的起始與流傳,得以完整保存。

1998年本會文宣組同仁與精舍常駐志工王乾旺長者合影,明珠姊(右一)與大家一起感佩老人家志在服務人群的志工精神。(照片來源:翁培玲提供)

1998年,明珠姊從臺北分會回到花蓮本會來,一心一意想為慈濟、為上人整理史料。當時,基金會資訊部門的技術尚未完建,明珠姊便向外尋求資源,發心要為這些慈濟足跡做典藏,在大鐸資訊公司的協助下,終於創建第一版的「證嚴上人文獻系統」。

隨著時代變遷,舊版上人開示資料庫裡面的史料分類已不敷使用,2010年委請資訊處協助改版,新版系統為「MTL上人開示文獻系統」。當時明珠姊不只提供改版架構,對於後續完整的上傳流程,從聲音檔上傳到聽打、聽校、文校與定稿的過程,明珠姊早已周想齊全,並細心檢查每一個步驟,希望能如實完整保留上人開示。

大愛臺的人間菩提、靜思晨語,乃至菩提心要等節目,皆來自上人開示的剪輯,明珠姊總是與大愛臺節目部法音組同仁保持聯繫,一起做最後確認與定稿,最後才能播出。因為明珠姊非常重視大愛臺同仁的剪輯方式,希望上人開示的重點與脈絡,不會因為剪輯而有所偏差,即使後來明珠姊住院接受治療,趁著病情穩定,稍有體力,她便會拿出筆電,堅持在病榻上工作,不曾鬆懈。

明珠姊發心要為這些慈濟足跡做典藏,在大鐸資訊公司的協助下,終於創建第一版的「證嚴上人文獻系統」,建立時期中的每一份會議資料,及討論內容,明珠姊總是細心整理保存。(翻拍自明珠姊手稿)

用心傳授 踏實功夫不藏私

「對事理性,對人感性內斂。」明珠姊不大輕易表露對人的感情,但是對於在意的事情卻是非常堅持,讓許多後進同仁看見,明珠姊在上人開示內容的一絲不茍,不只用心於校正上人的開示,對於慈濟年鑑更是用心投入,總是親自教導同仁製做年鑑。從如何撰寫,到確定慈濟的歷史觀點與掌握,以及融入上人的法。在明珠姊的帶動下,2007年由她主導的慈濟年鑑中,可以透過各志業的單元、年表、專題相當清楚地看到慈濟法髓的脈絡,以及上人逐年來對弟子說法、傳法的方向與叮嚀。

臺北分會同仁歲末聯歡會,明珠姊(左)與王秀芳粉墨登場逗趣演出,展現另一面的才華。(照片來源:翁培玲提供)

德譽師父憶及還未圓頂前,也曾跟在明珠姊的身旁學習,那時師父二十七歲,對他來說,明珠姊是一位讓人又愛又敬的前輩,因為明珠姊做事認真,又有原則,可是那堅持的態度有時又很絕對。

就如有一次,兩人因為某些事的觀念見解不同,就在辦公室越講越激烈,彼此針鋒相對,德譽師父表示自己當時年紀輕輕,血氣方剛,也不甘示弱,以為明珠姊會因此而退讓,但明珠姊巍巍不動,仍舊一絲不茍,很有耐心說明觀點,指出問題癥結。德譽師父表示自己當時雖然生氣,但其實已經把明珠姊的指導聽了進去,也察覺明珠姊其實說的有道理,於是當下道歉,並同意明珠姊的指導。而明珠姊也立即一改態度,用著平緩的語氣,重新逐步陪伴德譽師父處理文稿上需要注意的細節。
同仁翁培玲(左)與明珠姊(中)兩人認識二十七年以上,無論是工作上的搭檔,或是生活上的相互照顧,彼此的情誼就如姊妹般的深情。(照片來源:翁培玲提供)


對許多基金會後進同仁來說,明珠姊雖然嚴謹自牧,卻又是一位有問必答的前輩。德譽師父以自己跟在明珠姊身邊學習為例,2009年開始整理早會及晨語開始,對於如何將上人開示,透過文字精準又不失真地表達出來,正確的用字遣詞不消說,連句讀、語助詞等等的拿捏,明珠姊總是嚴謹並用心傳承,德譽師父微笑地說:「我算是明珠姊一手帶出來的,我很感恩。」

謹記師志 正念護心今圓滿

其實,明珠姊的身體狀況一直都不是很好,2003年她因造血功能不足,開始接受輸血,每每輸血結束,她就請假在家一邊休養,一邊處理工作。直至2017年3月,明珠姊開始長期住院,卻仍舊心心念念著文史的校正,把握時間在病房中整理資料。

已經當姑婆的明珠姊,總是不吝對姪孫子的疼愛與照顧。(照片來源:翁培玲提供)


6月26日精舍三位師父近午時一起到花蓮慈濟醫院探望明珠姊,看著身體消瘦的明珠姊躺在病床上的模樣,師父們在她的耳邊告訴她,「明珠,上人關心你,我們代替他來看你,也把上人的祝福帶來了。」

當時的明珠姊已經意識不清,一聽到「上人」二字,原本緊閉的雙眼,剎時睜大,眼神發亮,師父們看了都覺得很感動,可見明珠姊的心裡是清楚的,只是外在示現著病苦,而德譽師父覺得這樣炯炯有神的雙眼,才是大家心中的明珠姊。

德譽師父分享,當時明珠姊示意看護幫她拿來眼鏡戴上,這時旁邊有位師父告訴明珠姊:「譽師父來了!」明珠姊很吃力地將手要伸向一旁的德譽師父,虛弱地說了一聲「你也幫助我很多。」兩人互道感恩,德譽師父忍不住紅了眼眶,說了聲:「你放心,我會記得你的指導,把史料做好。」儘管已是此世的最後之別,但法在心頭,情在人間。

 

2017年6月28日接近中午,靜思精舍廣播響起,邀集師父們前往醫院助念,同仁們的手機通訊群組也紛紛跳出明珠姊往生的訊息。享年五十二歲的她一半的歲月都奉獻在慈濟,共事多年的同仁在工作的許可下,也立即請假前往靈堂致意。


人生的最後,明珠姊在情同姊妹的摯友翁培玲的陪伴下,帶著她的正信、正念安詳的離世。這一位精舍同仁眼中的資深前輩,一生奉獻於慈濟文史的保留,更因為對佛法的理解透徹,認同上人「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念,打從心裡跟著上人為慈濟付出,而明珠姊對工作上認真的態度,也讓身旁的師父及同仁一起尊重這份留史的精神。

(文:盧筱涵 花蓮報導 2017/06/2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