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香 一人做三人份

2013-02-03   | 陳清香
陳清香(右一)參與慈濟後,改變了咄咄逼人的習氣。(攝影者:謝明晉)
護理站牆上時鐘剛過午夜十二點,此刻正是小夜班與大夜班交班時刻,專注聽著同仁交班內容,同時快筆寫下注意事項的陳清香,面對病人生命不容一絲疏忽,她心中的一把尺,嚴以律己卻忘了寬以待人。高瘦的背影,微微前傾的上半身;眼神銳利,走路快速,同事總感受到她的咄咄逼人。

初次體驗 停不住的眼淚

護理原非她的最愛。從小喜歡剪貼又愛上美勞課的她,總想著長大後要讀設計科系。母親的一句話:「讀護理,一定找得到工作。」孝順的她選擇順從母意。

在醫院每天上演病的折磨與死亡的恐懼,一顆顆無助的心讓年少的清香體悟平安健康就是福,也讓她看見自己的責任,選擇繼續過著蠟燭兩頭燒的生活,完成研究所學業,希望給病患更好的身心照護。

2009年1月到花蓮出差,因緣際會參加證嚴上人場次的歲末祝福,「停不住的眼淚」是她初次參加慈濟活動的體驗。

其實從2005年起,她就經常參加靜思書軒舉辦的心靈講座,並從大愛臺、《慈濟》月刊認識慈濟。上人的開示,總能療癒她所遭遇到的挫折,或把她從牛角尖拉出來。清香心想:「等我退休後,也來做慈濟。」這一年她三十一歲,距離退休的日子還很遙遠。

憨膽做就對了 開啟真善美生涯

那一天,上人在歲末祝福開示的第一句話:「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有心,永遠不嫌晚。」輕輕地一句話,卻是重重一擊,不偏不倚打中她心中的猶豫:「這是在對我說嘛!」

「會用電腦,又會寫公文,就來寫文章好了。」資深志工開心地笑著說。

陳清香(左二)常常是攝影兼文字。(攝影者:吳嘉博)
猶豫化為行動,2009年3月,還不知如何寫慈濟的記錄,就被送進「人文真善美」。一個「憨膽」及「做就對了」的想法,提早二十多年走進慈濟,開始「幸福」的真善美生涯。

求學及工作的訓練,講求實證依據,看著客觀數字說話,要把無形的慈濟精神及佛法融入活動紀錄,剛開始的確被難倒了……

「妳有看過像公文的活動文稿嗎?」初次體驗一場有趣的實作課程,硬生生被寫得像公文一般。而為了寫好文稿,她把寫論文的精神都搬了出來,每次出勤務前,必定先收集活動相關資料,構思記錄重點;並利用搭捷運的時間閱讀慈濟書籍,學習文章的脈絡及用字遣詞。中午用餐時則瀏覽慈濟全球資訊網文章,累積妙筆生花的資糧;睡前則與證嚴上人在《人間菩提》見面,讓法音宣流入心。

看立願文 撐起酸澀的眼皮

除了負責文稿撰寫外,當照相志工人力不足時,她也背起相機補位拍照。喜歡拍又具有文字基礎的她,為了突破寫稿的瓶頸,參加多媒體共修學習以圖像思考說故事。跨了領域,才發現幾分鐘的影片,要奮鬥好幾天的時間;深夜時分,快被影像編輯的畫格打敗時,抬起頭,看著書架上的〈立願文〉,撐起酸澀的眼皮,繼續享受「幸福」!

就讀設計的心願未實現,天生的美感卻未稍減,兒時的夢想在真善美領域實現了。她利用自己拍的照片,配上適合的《靜思語》設計成書籤或卡片,作為她每年歲末「獨家手創」的祝福,讓收過的人愛不釋手,也成為她分享慈濟的方式之一。

拚勁動力 來自報父母恩

兼顧志業與工作,對體力是一大考驗。一場活動結束,回家還得在電腦前熬夜打拚,完成新聞稿、活動文稿、活動日誌、相片回顧帶等紀錄。背痛宿疾加劇時,背上綁著熱敷墊,手仍不停歇地敲著鍵盤,而這股拚勁的動力來自對年邁雙親的報恩心。

陳清香設計的靜思語書卡,照片也是她的作品。(攝影者:陳清香)
無法常伴父母左右,是她心中的牽掛。聽進上人的話:「用父母所給的身體行善,也是報答父母恩。」工作之餘,幾乎全滿的勤務或共修,希望把父母的那一分心力一起付出,一人做三人份的事,以雙手做出的「福氣」孝敬父母。

報親恩,也報師恩。清香覺得自己何其有幸,提早二十多年做慈濟,提早享受單純的幸福人生。生命不再只是埋首工作,追逐個人成就,學會以感恩的心行報恩之路後,筆下令人動容的人物及事件,也漸漸改變了她;從前醫院的老同事說:「微微前傾的身形不再咄咄逼人,變得親近、柔軟。」

2010年歲末,上人授與法號「慈介」,她知道上人期許她更加努力介紹慈濟,讓靜思法脈透過她的手,源遠流長,恆久相傳。

(文:陳清香)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