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妹 招兵買馬 三顧茅蘆

2013-09-26   | 陳素蘭
「志工少的區塊,我就去做!」歷經四次社區擴編,志工從零到二十幾人,再從零開始,張金妹雖曾有心情起伏的時候,但不氣餒地說:「我有信心!一定會重現光明的」。〈攝影者:簡明安,日期:2011/12/16)
「志工少的區塊,我就去做!」身為人文真善美窗口,歷經四次社區擴編,志工從零到二十幾人,再從零開始,張金妹雖曾有心情起伏的時候,但她不氣餒地說:「我有信心!」她期許自己再努力,一定會重現光明的。

921無難 邀家人投入助人

1991年中國華東發生大水災,證嚴上人發動慈濟人募款,幫助災民建大愛屋,當時張金妹的好友吳鳳嬌邀她捐大愛屋,五萬元可以幫忙一戶家庭重建,她覺得:「我在臺灣豐衣足食,有能力幫助苦難人,就應該去做……」因而開始接觸了慈濟。

「以前知道有慈濟,偶爾匯款去花蓮,也沒放在心上。直到鳳嬌受證後,常邀我參加訪視或做香積工作,漸漸認識慈濟。」(1999年)921強震時,人人不敢進屋子,有的躲在學校操場、或公園,四處帳棚林立。張金妹夫家家族也全都聚集在老家三合院廣場,搭帳棚、打地鋪,煮二十二人的大鍋菜,持續了兩週之久。

金妹的的三哥與嫂嫂早亡,留下姪子一家,住在豐原南陽路綠山巷。凌晨1點47分劇烈搖晃,四處人聲驚呼連連,全家逃出住屋,她趕緊找收音機,聽廣播知道綠山巷房屋倒塌很嚴重,心裡很焦急,但因電話中斷聯絡不上,不知道住山邊的姪子是否平安?

天一亮,她騎車到豐原,碰到管制,無法進入,姪子一家生死未卜,只能等,心裡很煎熬。中午,終於有人出來,是鄰長告知姪子一家五口平安,房屋只是小受損,她才放心。

回程途中,看到南陽路上的廣福宮廟口有許多慈濟人在煮熱食,她想到去找吳鳳嬌。

「咦!妳怎麼在這裡?」鳳嬌看到她很訝異。

「我來找姪子,確認一家人平安,可以放心了。」

「那妳留下來吧,這裡很需要人手!」

於是,她就留下來幫忙。慈濟人煮麵食、做便當送給暫安置在好幾所學校的受災民眾。過程中,看到善心人與團體紛紛送米、泡麵、送菜、送水,也有捐帳棚、棉被、衣服,他們都是自動自發地,慈濟人代災民收下,合十感恩,張金妹心中湧起滿滿的感動。「我要繼續來幫忙,回去先跟公司請一個禮拜的假。」

到豐原幫忙兩天後,她跟家人分享災區的現況與救助的情形,姪子、孫子與先生都問著:「我們能夠做什麼?」

張金妹告訴大家:「災區事情很多,需要人手,撿菜洗菜、包飯盒、送餐,要整理捐贈的物資,助念都需要人手。」大夥兒災後見真情,搶著要去幫忙,兩個十來歲的孫子也嚷著要去。

連續幾日,家人一起投入,兩個孫子做些簡單的事像是遞水、整理物資。孫子跟著送餐,看到豐東國中教室倒塌;看到向陽大廈的一、二、三樓下陷;看到救災人員在廢墟中挖掘搶救的景象……豐原和東勢死傷慘重,一批批罹難遺體集中在省立豐原醫院,「家屬呼天喊地慟哭,心裡好酸!屍袋多到疊起來,每天看,每天掉淚!」想起當時的悽慘現象,張金妹仍哽咽不止。

八天裡,張金妹騎著機車往返臺中到豐原,加入慈濟志工隊伍,即使每天來回路程一小時,她還是不會感覺辛苦,反而升起感恩心地想著,「家人平安,我有機會當盡點心力。」

又看到某些慈濟志工也是受災戶,卻先出來救人,感受最真誠的情義,張金妹再次想著:「我要像他們一樣為社會付出,幫助有苦難的人。」
九二一震災十週年祈福晚會在臺中縣霧峰國小舉辦,張金妹(中)採訪湯正茂老師。(攝影者:吳金儒,地點:臺中霧峰國小,時間:2009/09/19)

相惜相挺 承擔窗口不孤單

921後,她積極募款,也做環保,見習志工。還未受證前,她因為喜歡旅行,遊山玩水,國內、國外拍了很多相片,常帶著小V8和相機。她知道社區沒有人文真善美志工,便想說:「志工少的區塊,我就去做!」

同年在彰化靜思堂上人文真善美通識課,分組學習,她開始學習錄影,跟拍環保志工做環保的身影,團隊一起製作短片,感覺影片後製並不難而持續在人文真善美這區塊投入。

2003年受證後,組裡希望她接下三合一互愛窗口,她很猶豫,「其實我只喜歡拍照,文稿、錄影、企劃、美編等都不會。還好熱心的吳楙芝說要挺我,陪我一起完成工作,要我接下來,我才敢接受。不料!多才多藝的她卻不敵病魔,英年早逝!」她憶起往事,不勝唏噓地說:「我會努力,報答楙芝的情義。」

勤務要出勤時,好不容易找到志工願意寫,結果寫出來的都是會議記錄形式,不符合規定,她很苦惱,但是覺得活動有紀錄就已經不容易了,但仍四處找人,挫折感很大。因為常往外跑,先生很不高興,只能小心翼翼地利用時間做慈濟,不影響該回家煮飯時間,家裡有事她優先處理,如果遇到重大活動,她也先把家事安頓好。

後來終於有了轉機,幾位志工加入團隊,文稿、編輯派報與企畫有人承擔,她心裡很高興。有時候,知道志工生活並不平順,張金妹會透過人脈,幫忙打聽機會、介紹工作,或若她們身體不適,陪著就醫。她說:「就是要安住志工的心,陪伴傾聽,陪著掉淚、陪著哭,固然每個人有他的業力,往往聽了,心裡很不捨,好希望能幫得上忙。」

招生不間斷 全程陪伴新志工

「要帶起一個功能組,我心裡明白並不容易。還好,2005年有李威德加入帶攝影,2008年二人一起承擔窗口,彼此分工。」張金妹負責招生,李威德培訓圖像人才,人文真善美團隊慢慢成形。

張金妹利用不同管道招收新人,比如從社區志工檔案資料找人,或者是徵詢組內有沒有適合的人選。在各種活動中,她關注「招生」,抓住機會邀約人文志工。

有一次,她找到機會試著向長期在做環保的洪金花邀約。「金花,妳做事態度都很認真,能力很強,又有學習精神。我們文稿缺人手,出來幫忙我們寫文稿啦。」

洪金花原是以「不懂」、「從沒寫過」推辭,經張金妹的一直勸說: 「沒關係,我們有基礎課程,可以讓妳不會學到會,我們會陪伴妳,別擔心!」

果真,參加了文字基礎課程後,張金妹一直找機會鼓勵她出來開始寫文稿。第一次去記錄社區「蕙質蘭心」課程,她全程陪伴。

張金妹雖然不會寫文稿,但因為聽多了,知道如何引導新進志工,提示他們如何找題材?抓感動點?如何訪問等等。「金花學得很快,慢慢地,我就放手了。」
很會招人的張金妹(中),隨時陪伴團隊作採訪或補位,圖為她在九二一震災十週年祈福晚會,在採訪完後,請受訪者填寫同意書。(攝影者:吳金儒,地點:臺中霧峰國小,時間:2009/09/19)

分秒招生 時時推銷人文真善美

慈濟世界感動故事很多,張金妹也常將拍到的故事跟志工分享。

「聽起來你們的工作很有意義、有挑戰性,有課程的話,幫我報名!」這樣的回應,如獲至寶,她很珍惜地不讓他們輕易離隊。

有一年,培訓志工們就在張金妹家門口集合搭車,她想:「機會來了!」和志工打招呼,噓寒問暖一番,感覺適合加入人文的特質,會用電腦,喜歡拍照、寫文章,就進一步試探。

在電信局上班的林炳昌,操作電腦沒問題,照相是他的興趣。但是屢次邀約,他總是以「再看看」,而沒有更進一步行動。

張金妹不氣餒,跟林炳昌漸漸熟悉起來,每個月共修見面時,還是一再邀約。「炳昌,現在有人文基礎課要報名,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免學費學到會。」

「好,我考慮看看!」林炳昌終於答應,報名攝影組課程,也加入人文真善美。

後來,為了找文稿志工,她想到老師應該比較容易上手,於是想到社區兒童親子班有許多教聯會老師,觀察了一段時間後,余春芳和張淑美老師,也開始出來寫文稿。這件事曾讓她興奮好一陣子。

擴編失人才 隨緣心再接再厲

一個志工的加入,會影響他的好朋友,大家志同道合的加入人文真善美團隊,是讓張金妹最開心的事。

張金妹跨越四次社區擴編,團隊曾經一度達到二十餘人,共修時,人氣旺,不過,隨著社區擴編,從一人到當時的盛況,又回到原點,志工成員來來去去的,她心情也會跟著起伏。

不過,她很堅定地認為:「大家都是做志工,不能勉強,一切隨緣,再繼續邀約有緣人,我有信心!」而不懈怠地繼續招生。

今年(2013),張金妹期許自己能「從頭來過」,她有信心、有勇氣、有毅力和李威德一起努力,招兵買馬,為社區活動一定要留下足跡、為人間菩薩身影,紀錄絕對不能少。

(文:陳素蘭 臺中報導 2013/09/26)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