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袋釀危機 護地球靠減塑

2016-08-11   | 吳美貞 梁淑梅
芭樂套袋是環保站最常見的分類物,每次分類前,環保志工們都須先仔細將內的葉子拿掉,再將留下的塑膠袋和泡棉做分類。(攝影者:陳慶雄,地點:新北市慈濟雙和環保教育站,日期:2016/07/14)
清晨,當路上行人匆忙趕著上班時,環保老菩薩柱著傘當拐杖,駝著身子一拐一拐前行,有夫妻倆相互扶持,也有騎著三輪協力車,不約而同相繼來到新北市慈濟雙和環保站,用最樸質的雙手,天天做塑膠袋分類。

聲聲的呼籲 願人人減少使用塑膠袋

每天從早晨的早餐、飲料,中午的便當及咖啡,到傍晚去超市採買及身上穿戴或者包包裡,處處都可以看到塑膠製品與塑膠袋的蹤跡。臺灣一年使用的塑膠袋量約有一百六十億個,平均每人每天使用二點七個塑膠袋,堪稱塑膠袋王國。

塑膠袋輕薄、價廉、不透水,帶給大眾前所未有的便利,卻也因不被微生物分解,而為人類及自然生態帶來莫大浩劫。在慈濟的各個環保站,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環保志工,他們不分男女老少,雖然不善言詞表達,但是各個卻像塑膠專家,擁有專業塑膠袋分類技能,隨手拿起一個塑膠袋「這個是PP花、這個是PP白,還有這個PE花……」原本廢棄的塑膠袋馬上進入屬於自己的分類籃中。
環保志工厲郭寶珠天天到塑膠袋區做分類。她說:「塑膠袋真的回收不完!」(攝影者:陳慶雄,地點:新北市慈濟雙和環保教育站,日期:2016/07/14)


環保志工林秀綢表示,在慈濟雙和環保教育站,資源回收的種類很多,主要就是在做塑膠袋。一眼望去,環保站多數都是七、八十歲以上頭髮灰白的志工,張吳玉秀已經八十三歲了,來到雙和環保站多年,她曾跟觀世音菩薩許願,希望能開心的天天做環保,不要管身體的病痛;張吳玉秀說:「若垃圾沒分類完,我回去好像睡不著。」也因為如此,張吳玉秀家裡從來不買垃圾袋,出門她都會自備袋子去裝,回來洗一洗曬乾再重複使用。

另一位手腳俐落的厲郭寶珠,常勸小孩出去買東西時,少用塑膠袋,她說:「因為塑膠袋會汙染空氣,環保站太多了,塑膠袋真的回收不完呢!」天天摸塑膠袋做分類,厲郭寶珠希望大家出去買東西時,不要再拿塑膠袋回來,大家要減少使用塑膠袋,一起保護地球。

環保站參訪 讓環保觀念更落實家庭

雙和環保教育站也透過社區各種活動與學校團體來參訪,持續不斷宣導民眾「生活減塑」,自備環保水瓶、餐具、購物袋……少用塑膠飲料杯、塑膠袋等等,不僅要珍惜資源,更鼓勵環保資源回收,即使是小小的動作或力量,都可能帶動別人減塑愛地球,大家一起來行動。
新北市中和區自強國中學生前來雙和環保教育站,體驗塑膠分類,仔細逐一檢查從店家回收的塑膠袋,將不可回收的標籤剪下。(攝影者:吳美貞,地點:新北市慈濟雙和環保教育站,日期:2016/05/06)


就像許妙玲幾個月前,第一次跟著孩子到環保站參訪,現在暑假期間,自動帶著兒子一起來環保站,體驗芭樂套袋區的塑膠分類,為地球盡一點力。雖然許妙玲與家人在家裡也做紙類、瓶罐分類,固定拿到定點回收,但是今天帶著孩子前來體驗,沒想到孩子的第一個反應是:「那麼多回收物,我們怎麼做得完?」

塑膠袋隨手可見,每天都看得到,可惜往往大家並不覺得跟自己息息相關。許妙玲表示:「我可能去市場買個東西、買個芭樂我就走了,可是現在是在我手上,這個都跟我有關。」母子倆看著這麼多袋分類的塑膠袋,決定以後使用東西與丟棄東西時,要更加善用,不要任意丟棄,對於塑膠袋盡量不用,或是少用及重複使用。

負責打理環保站一些事務的志工謝素珍提及,環保志工分類整理好的塑膠袋,每十天就出貨一大卡車,桃園的廠商買回去再製塑膠粒,重複使用。謝素珍覺得,如果能從每個家庭做起,養成攜帶購物環保袋,一天就可以省掉五、六個塑膠袋,讓環保從每一個家庭做起,養成愛地球的共識,為下一代造福。【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美貞、梁淑梅 新北市報導 2016/07/0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