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 利他為通達之道
2016-09-05 | 張麗雲8月27日來自全球十三個國家地區的實業家,齊聚花蓮靜思堂講經堂,聆聽何日生講述與證嚴上人師徒之間的巧遇因緣。他坦言,自己年少得志,三十多年前外省與本省籍意識高張的臺灣社會,以一位本土無顯赫家族背景的宜蘭青澀年輕人,二十五歲就以記者的身份,踏遍立法院,採訪過無數高官與仕紳,任何場面都嚇不了他。
然而,就在見證嚴上人一面時,他不只緊張,還被上人無形的德風瞬間震攝住了。「我承認我有些傲氣,可是見到證嚴上人,他的眼神既堅定且柔和,深深攝住了我;在他身上我看到既寬博、又深刻、又溫柔的一股無形力量……」
熱愛讀書 遍覽中外名家
何日生是一位勤學上進的鄉下青年,憑著自身的努力與才氣,年紀輕輕就當上中視的政治記者,專訪立法院吵吵鬧鬧的新聞;也因為喜歡讀書,對哲學和西方心理學涉獵頗深,只要他喜歡的作者,都會讀遍他們的著作。
他鑽研西方心理學和東方禪學,因而接觸到禪宗。有一次,讀到《六祖壇經》中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北上向五祖弘忍大師求法請益。弘忍大師問他是何處人,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人,遠來參禮,只求作佛。」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當時中原對南方少數民族貶抑的稱呼),那能作佛呢?」惠能說:「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卻無南北之別。和尚與獦獠兩者身雖不同,但是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
讀到這一段弘忍大師與惠能大師的對話,他不由自主地掉下淚水,敬仰佛法的博深與宏觀。勤學的他,鑽研各種有關佛學的書,在當年黨政色彩濃厚的中國電視當記者,何日生不入政黨,也沒有進一步想拜師學佛,更不刻意去接觸任何大師。
不過他的同事,活潑美麗大方的曾慶方,擁有臺灣大學高學歷,年紀輕輕就當上氣象主播,也主持《愛心》節目,因而認識證嚴上人而皈依。曾慶方送給何日生一本證嚴上人的著作《靜思語》,也引薦他見上人一面。
無需言語 真理觸動真心
「她是一位外省人,聽到上人以閩南語開示會掉眼淚!」他話鋒一轉,滿臉欣喜:「她就是我現在的太太,我們兩個個性都很強,我個性倔,她是,脾氣也很爆,能夠保持婚姻美滿到現在,要感恩慈濟、感恩上人。因為夫妻同道同行,有共同信仰是婚姻幸福的保障。如果沒有共同信仰,尤其是事業成功的人,社會上的誘惑很多,共同信仰是婚姻很重要的一個前提!」
許多實業家聽他這麼一說,有的疑惑以對,有的表情嚴肅深思:「慈濟可有如此神通廣大?可以保障夫妻間的婚姻美滿?」何日生忽而嚴謹述說,忽而幽默調侃自己,他們夫妻是由證嚴上人證婚,也是第一對在靜思精舍結婚的新人,他雖然認同證嚴上人是這一生唯一的「師父」,結婚後還是徘徊於門外七年,一直到2002年,才真正到慈濟志業體工作。
「當時,我還沒有想好,我根本都還沒有想好就投入慈濟,但是我覺得是上人的德和情讓我願意投入。」他說他不是覺悟才進入慈濟,而是進入慈濟才慢慢覺悟,「但我覺得是這是我想要的,也很感恩我還沒有想好就做了對的決定。」
他試問實業家們:「相信你還沒想好,也還沒準備好,如果你覺得你還沒準備好,你會一輩子預備下去,生命不是預備好才做的。你是預備好才做父母嗎?是預備好才創業嗎?其實是邊創業邊調整,邊當父母才學做父母,這就是『做中學,學中覺』,先做才真正有感覺,先做才真正理解,真正有覺悟。」
心魔考驗 轉念付出是天堂
進入慈濟十五年來,何日生也不是一路一帆風順,當遇見困難與考驗,內心的無明和外在的挑戰紛擾時,他也曾經對自己的生涯規劃猶豫過,「還好有很多貴人和心念讓我跨過門檻和心魔,其中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就是慈濟志工。」
何日生以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志工(林)蘇足為例。她曾經是市場賣豬肉的少婦,不過化起妝來還是嬌美迷人,偏偏先生外緣太多,令她痛不欲生而屢次想尋短了斷自己,因為她覺得她「缺愛」,缺了先生的愛。
有一次,蘇足的妹妹帶她去見證嚴上人,上人還沒說話,蘇足就先哭訴著說:「師父,我為什麼那麼沒有福報?」上人回答她:「不是妳沒有福報,是妳老公沒有福報!」上人讓她去醫院做志工,服務病人。在服務付出當中,她慢慢找到了快樂與歡喜,這是以前從未發現到,也從來都沒有過的經驗。
蘇足開始思考:「我自己內心充滿了愛,為什麼老希望人家來愛我呢?人家不愛,我就要尋短……」在參與慈濟以前,她缺愛,沒人愛,她就要尋短,現在從付出愛中理解到自身充滿了愛,一點都不缺愛。何日生問大家:「那不就是在兜率天,在天堂嗎?她的處境就是在天堂,很快樂,沒有煩惱,越幫助人越快樂!」
他一手指向前方,繼續說:「如果你缺愛,現在就去愛人,去超越,去愛。不是沒有煩惱才去幫助人,而是在助人的當下忘記煩惱而內心獲得清淨。」
止欲予愛 當下解脫煩惱
以一位學識豐厚、辯才無礙的主播,來到慈濟,他到底向證嚴上人學到了什麼?「就是愛與智慧!」
他反問實業家對於「愛和自由」的定義。
有人說:「是金錢給我自由,我愛到那兒就到那兒!愛做甚麼就做甚麼,但是你富足了嗎?你晚上睡得好嗎?你常會憂鬱嗎?」一句話問得實業家們啞口無言,答案是:「一個常被煩惱綑綁的人,或是被欲念綑綁,常常擔心的人都不是自由之身;自由是免於煩惱、免於欲望、免於無知、免於對立與仇恨的綑綁,才是真自由。」而唯有擺脫擔心煩惱、擺脫擔心受怕、擺脫瞋恨、擺脫忌妒才能得到真正心靈的解脫,「那就是去愛,從愛中獲得自由。」
他舉了花蓮慈濟醫院的一位口腔癌末期病人,是慈濟人口中的阿昌班長(陳進昌)為例。阿昌班長曾是醉生夢死,呼風喚雨的黑道大哥,然而病魔改變了他的世界和人生。雖然還要和病魔抗戰,他卻放下需要被關懷的心,在病房做起巡房志工,幫助、鼓勵和自己相同命運的病友。在生命的最後,是愛讓他救贖,他也許還沒成佛但內心已經很清淨。
「佛教的自由是內心的靜與定,免於貪、瞋、癡的自由,慈濟不強調坐禪,不修密法,不強調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慈濟強調的是淨土在眼前,淨土在當下,淨土在當下一念清淨心。一個欲念不生,愛心不滅,當下就是清淨、涅槃。」就像南非的慈濟志工潘明水,剛開始也不想做慈善,因為南非的治安不好讓人退怯不安。潘明水明明是可以退休住豪宅享受生活的人,卻因為住家隔壁一位師姊請他幫忙開車去發放,從發放中突然感覺到原來付出愛可以這麼快樂。於是他開始輔導南非黑人,從幫助到教她們縫紉,她們有了生計能力後,反轉從被助成為助人者。
做了感動 體悟就在其中
「他也是做了才感動,才發覺這一條路值得走下去。」潘明水在南非輔導八個國家的黑人,已經有數萬位黑人志工在做慈濟助人的事。「他不是想好再去做,而是做才能去想,所以,不是思想改變行為,是行為改變思想。」
「做中學,學中覺」,一直是證嚴上人教勉慈濟人的方便法門,透過實際付出,才能見苦知福,何日生有一次到海外去專訪,回來無意中向證嚴上人提說:「我去到哪裡都是師兄、師姊在照顧我!」上人回他:「不要老是想被照顧,你要去照顧別人!」
他在想:「是啊!以前是主播,到處都有人捧在手心而習慣被別人照顧……」上人一句話點醒了他。
何日生鼓勵實業家展開雙手,開始走出去助人,學習「愛」。若遇到「人、我」的問題,要謹記證嚴上人的開示:「別人心中『有』(是非),你心裡不要『有』,就沒事。」心裡沒有瞋、怒、恨,就能很自在,保持清淨心,不起心動念,反而能度對方,愛對方,對一切人事物自在歡喜,就是「禪定」的真正意義,也是涅槃的境界。
「各位,學佛要相信因果,福報是有極限的,需要造福,不斷的付出自然有福報。成佛就是累世的利益眾生,是此生此世可以一直做的事,內心富足與快樂,心靈就不再只是被財富、欲望與苦所捆綁,去愛就能獲得自由。」最後他鼓勵實業家走入慈濟的法門,學習與一切人建立「愛的關係」,獲得心靈的寂靜與禪定,才是真正的自由。
誠情相待 生命滿懷熱力
來自苗栗後龍成功國小的校長黃俊杰從頭到尾都很認真聽何日生對於「愛與自由」的詮釋,這個很奇特的問題出現在一個佛教團體的課題裡,讓黃校長更加好奇。
第一次來到花蓮也是第一次參加慈濟活動的黃校長,本來是抱著想來了解慈濟志工助人熱情為何可以這麼強又維持這麼久?他說:「我從何日生的演說中,終於得到應證了!」在成功國小,也有慈濟教聯會的老師去學校與孩子們互動,講靜思語故事。「每次看到慈濟人的動員總是這麼快速,幫助人又都充滿熱情,我一直想知道原因何在?」
在課堂上,何日生說助人就是充滿愛心的人,也是不缺愛、自由的人。黃校長說:「社會上都缺乏了愛,當我們說自由時,其實是離群索居,漫無目的的自由,我今天學到原來助人可以讓自己得到愛,也可以讓自己得到自由!」他終於了解到慈濟人助人的動機與維持就是愛人、助人,讓自己的熱情不斷的增強……
愛與被愛其實就在一線間,唯有付出愛才是不缺愛的人生。實業家藉著三日充電靜心,齊聚一堂以愛護心,也將以善傳愛。
(文:張麗雲 花蓮報導 2016/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