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嬤撿回收 賺健康享好命
2016-11-21 | 許素貞做完伸展操,程廖邁起床開始忙上忙下,燒香、誦經、做早課,用過早餐,趁著朝陽剛出來,天氣還很涼爽、空氣新鮮,她手腳俐落踩上腳踏車,快快樂樂出門去做回收。
慈濟有大愛 不分海內外
大約十年前,程廖邁看到同村的陳彩雲做慈濟,來到村裡撿回收,說要給慈濟去幫助窮苦的人。程廖邁聽了覺得很有意義,心想既然是好事,她也要來做。
程廖邁說:「屈指算算,到目前為止,我做環保至少也有十年以上了;我先生還在的時候,我就開始撿回收。」那時程廖邁為幫女兒採收蔬菜,所以常利用早、晚上的時間去撿拾資源,剛開始會不好意思,總怕人家知道。
後來鄰居還是看到了,都笑程廖邁笨,勸她:「看!一撿就撿那麼多,洗得那麼乾淨,又綁得那麼紮實整齊,你不會自己拿去賣嗎?慈濟很富有了,都在救濟國外。」每次聽到這種話,程廖邁非但不生氣,反而趁機開導。
「傻人有傻福啦!如果要拿去賣錢的話,那我就不要到處去撿了,說慈濟很富有,這樣才好啊!富有,才能救人呀!國內的人是人,國外的人也是人啊!同樣都是人,為什麼還要分國內和國外?能救人比較好啊!難道你要讓人家救嗎?」因為程廖邁講得很有道理,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笑她笨。
乖巧又認真 一家人疼愛
程廖邁是被收養的養女,養父母還有阿嬤都極為疼愛,要讓她讀書,她不喜歡讀書,卻喜歡工作。養父母說她很笨,如果有讀書,長大後可以拿小支筆,程廖邁說:「我力氣很大,喜愛拿大支筆。」結婚後,因為程廖邁很乖巧又認真工作,公婆、先生都很疼愛。
「我不曾跟人家口角。」程廖邁聽說吃素可以讓一個人的脾氣變好,她為了改變自己太急的個性,三十五歲就茹素,卻被養父罵,整整一個月不敢回娘家。「我養父很富有,他說吃素會餓死。我說不會啦!女兒也不是去做壞事。」程廖邁又笑著說:「養父是認為吃素沒營養,還要工作,怕身體會受不了,其實他很疼我。」
長年茹素的程廖邁體力非常好,一整年都到全臺各地去幫人插秧、種田,犁田這粗重的工作,一點也難不倒她。賺回來的錢都全數交給婆婆,「她看我像自己的女兒,我也把她當成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自從懂事以來,印象中,我不跟人計較,也不會跟人吵架。」
騎單車繞村 環保好樂活
程廖邁育有一子一女,兒子住在臺中,剛從海關單位退休,媳婦從事教職工作,退休後三番兩次請她去臺中住。程廖邁說,住在都市不習慣,女兒就住在附近,女兒、女婿一樣很孝順。
在鄉下住慣了,程廖邁騎著腳踏車去撿拾資源很自在,每撿滿一袋就載回家放,然後又出去撿,到九點多才回家準備中餐。中午休息後,再出去撿,常到村外去撿拾,去過新厝仔、埔羌崙、二崙邊、七座厝……沒固定路線。
騎腳踏車過馬路很危險,這讓女兒、女婿很擔心,程廖邁說:「過馬路沒關係,車子來了我就不過去,即使在趕時間也不能硬闖。」程廖邁很安慰說:「我的女兒、女婿、兒子、媳婦及內外孫都很孝順、很關心我。」
撿拾資源,如果裝滿五袋,程廖邁就會用手拉車拖到陳彩雲家,讓陳彩雲載到慈濟。後來想想,不如整理自家東廂房一間老屋子來放,就不用搬來搬去了。程廖邁於是叫女婿請來一位師傅整修屋頂,利用這房子來存放回收物並做簡單分類,回收的物資滿了,再請志工來載走。前陣子尼伯特颱風來襲,屋頂被吹毀了,地面都濕透了,女婿還主動來修繕破損屋頂。
勤招呼鄰居 勿袖手旁觀
回收的時候,只要看到要好的鄰居站在旁邊袖手旁觀,程廖邁都會跟對方半開玩笑說:「還在那邊看甚麼?不會快過來協助一下嗎?」下次,鄰居看到她,就會主動過來幫忙。程廖邁笑著說:「我這人就是很好笑,走到哪裡,大家都很好相處。」
「我再一歲就九十歲了,身體算不錯,做環保身體好,免煩惱。心裡一直想要撿多一點,看到人家在割菜,田埂上都有空的寶特瓶,隔天一大早我就去撿,傻人有傻福。」程廖邁天天盤算著,要從哪一條路線去撿拾資源。
有一天,程廖邁到一處工地,看到地面上放著一堆丟棄的建材,於是問工地管理員:「這些東西還要不要?如果要丟掉,我就要撿回家。」工地管理員看她年紀那麼大了,一定搬不動,就跟她說:「只要您搬得動,這些剩餘建材就全部送您好了。」
「既然要給我,我就搬給你看!」程廖邁聽了如獲至寶,看著那堆建材確實不少,她想,如果綁太大綑一定是搬不動,當下靈機一動,改綁一小綑、一小綑,用腳踏車分好幾趟來載,最後很順利將那一大堆建材統統搬回家去了。
搬完之後,程廖邁又去問管理員:「還有嗎?我還可以再搬喔!」管理員瞪大眼睛,看得張口結舌,讚歎程廖邁阿嬤很可愛,「老人家怎麼會有這麼驚人的體力和堅強的毅力,真不可思議呀! 」
程廖邁感覺到自己很好命,能夠榮獲2016年雲林縣模範母親殊榮,到臺北接受前總統馬英九頒獎表揚,她很客氣說:「對於孩子,我也沒怎麼教啦!只是當父母、長輩的本身要做好,孩子都會看、會學。」
既是模範母親,更是人品典範,已受證的環保志工程廖邁說:「我這輩子從小到大、到老,每個階段都很快樂,我愛人人,人人愛我。能做是福,很感恩!我還要繼續做下去,為我們的地球盡一分心力。」【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許素貞 雲林報導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