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華 投入人群 做不喊停
2013-10-14 | 張素玉站在他們後方一米外的圖像志工陳忠華,彎著腰,瞇著左眼,左手微調焦距後,右指趕緊按下相機按鍵,來捕捉這人性真善美的瞬間。
這樣的場景時常出現在忠華所拍攝的相片裏,「我參加過幾次慈少課程安養院的訪視,經常看到小朋友嫩嫩的小手,去膚慰那充滿皺紋的老先生或是老太太的手,那畫面在拍下來之後,看了就是非常感動!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生命教育。」
希望將人性的溫情面及人與人互助那種付出無所求的感動,透過照片讓社會大眾了解慈濟在做什麼,進而啟發善念來投入慈濟志業,這是他加入圖像志工四年來,無論是例行性活動,亦或是下班前臨時接獲通知的活動,他都二話不說地馬上答應的原因。
耳濡目染 行善成習
出生於新北市五股區的陳忠華,家裏務農,父親更兼職當了幾十年無給職的鄰長。忠華回憶起父親的身影,「颳風下雨或水溝淹水都會有人跟鄰長講,那也沒什麼預算,就是自己拿著鋤頭、工具去疏溝,愈是颱風愈是需要出門。」
媽媽總會說:「颱風就颱風你還出門?萬一有什麼危險的話怎麼辦?」雖然母親總會叨唸父親,但父親認為該做的事就應該去做,母親講歸講,父親每一次還是都會出門。從小耳濡目染父親付出無所求的精神,潛移默化影響了他日後將行善視為一種理所當然,而終將成為一種習慣。
溫文儒雅的忠華,身為家中的么子,上有二位姊姊及三位哥哥,從小備受家人呵護。從幼稚園開始,母親凡事都替他設想、準備好,忠華完全不用自己動手做、自己去規劃,也不知該如何去照顧人;1984年與江明貞結為夫妻,育有二女一男,妻子有時會抱怨他,在工作之外,他都不會照顧人。
人生順遂的他,直到1997年搬遷到新成立的大樓,前後擔任八年社區無給職的大樓管委會主任委員期間,從電梯保養、保全人員管理、大樓建物損毀維修等,還曾呈送陳情書及抗議書去鄉公所質詢,也處理過住戶諸多抱怨及違規事項。這當中為了建立社區資料,讓讀工科的他不得不主動學習電腦軟體操作,並做財務分析與管理,祈求社區大樓的永續經營。
每每在公司忙碌一整天後,坐下來處理社區事務往往都忙到夜深,讓當時的父親及妻子抱怨:「怎麼沒完沒了,晚上這麼晚還沒睡覺!」雖然累,但忠華認為這是他在上班賺錢之外,能為社會所做的實質回饋。在做的當中,也讓他體悟要用「付出無所求的心態」才能無怨無悔地付出。
上街勸募 認同培訓
由於妻子在2003年開始參與慈濟活動,回家會談起慈濟的社區志工活動,讓忠華會忍不住問她說:「什麼叫做社區志工啊?社區志工是不是像我們做這個大樓管理委員會這些委員主委這樣子?」後來當慈濟辦活動時,妻子總會邀請忠華幫忙搬桌椅、架設投影機或幫忙拍照之類的,漸漸地他明瞭社區志工所做的事包羅萬象。
其中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04年南亞大海嘯時,他拿著勸募箱去勸募,計程車司機一投就是五百、一千,等同於他們一天所賺薪資,讓他心中非常感動,也漸漸的認同慈濟理念而參與培訓,於2011年初受證慈誠。
因工作關係,忠華在國外出差時會隨手拍照,有人也會請他去拍活動記錄,讓他對照相產生濃厚興趣,加入慈濟後,他自然而然的進入人文真善美功能組,承擔起圖像志工。
剛開始時參與慈濟活動回家後看照片,他自己都會笑,因為十張照片裏選不到一張可以用的。他常自嘲說:「在外面拍風景,覺得自己還可以,可是來這邊拍人文及動態活動完全是不一樣,而且發現自己拍的很差。」通常是人與人的眼神及互動沒拍到,亦或是照片裏沒有故事性。
精益求精 陪伴新芽
從一次次的出班中,忠華慢慢修正拍照的態度,先構圖,再選拍,不濫拍,凡事盡心,細心,追求完美,用心留下值得的畫面。
為了提升自己的攝影技巧及對美學的觀感,不斷地自購書籍與觀摩他人的作品;也為了加強照片平穩性,知道自己左手力量比較差的他,會在家手握二公斤的大理石圓球,來提升左手的穩定性力量。
不只自己精進,更常將新芽志工所拍攝的照片,仔細的研究觀看,以便新芽提問時,給予中肯地指導、建議;除了攝影技術的分享,更分享慈濟的人文觀念,例如:要先把自己的家庭照顧好,才能做慈濟。
除了拍照之外,不論是三重志業園區鋪設連鎖磚、社區定點做環保、醫院志工等,處處都有忠華用心在每個當下的足跡。因為擔任攝影志工,讓他更深入了解慈濟志業的推廣及慈濟人是如何投入工作;也透過親身參與,讓他更有信心地說:「我如果要跟人家介紹慈濟,我可以比一般同樣參加慈濟三、四年的師兄,可能會介紹的更廣、更深入。」
比起從前在社區大樓當管理主任委員,與少數人一起服務的忠華,加入慈濟這個大團體後,他了解行善或服務,在團體的組織規劃執行下,會更有效率,俗語說:「一滴水唯有投入大海才永不乾涸。」今年即將從職場退休的忠華,語帶肯定的說:「我會一直做人文真善美,而且現在做,未來也會繼續做下去!」
(文:張素玉 新北市三重報導20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