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重建與復原:見證東勢鄉親的復原力

2019-09-26   | 演講者:張麗珠 整理:胡淑惠
張麗珠教授,以九二一大地震,分享受創嚴重的前臺中縣東勢鎮之重建歷程中,客家精神是轉化東勢復甦的核心;他們在過程中,展現出學習、互助和感恩,讓逐漸式微的客家傳統文化再度被看見。(攝影者:孫保源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9/09/19)
二十年前臺灣發生芮氏7.3百年集集大震,在中部沿著車籠埔斷層造成臺中市、前臺中縣、南投縣嚴重災情,東勢災情很嚴重。發生災害時,現任國立屏東大學社工系教授和學生諮商中心主任張麗珠教授,當時正在國外讀書,那一年12月回來臺灣,「以為回來會聽到很多哭聲、聽到抗議的群眾,但都沒有。我看到很多人用自己的錢,把地面先鋪好了,慢慢開始重建了!」
 
9/19日第五屆慈濟論壇專題研討的主題進入「天然災害之復原力與重建」,張麗珠教授,以九二一大地震重建,分享受創嚴重的前臺中縣東勢鎮在其歷程中,客家精神是轉化東勢復甦的核心;他們在過程中,展現出學習、互助和感恩,讓逐漸式微的客家傳統文化再度被看見。
 
百年大震 震醒客家精神
 
當時東勢是個轄內只有約五萬人口的客家山城小鎮,地震後到處是危樓,有上百戶住宅倒塌損毀,東勢王朝社區整個垮下來、校舍也震毀倒塌、橋樑道路斷裂,一夜之間奪走了三百五十八人的姓命,許多親人甚至不知道家屬是否受災。
 
這一震,雖然讓山城小鎮的地標應聲倒下,然腰斬的地標等因媒體關注成為重建亮點,而能在各界的協助下,順利在期限內拆除或重建。社區組織救濟會的居民說:「我這輩子建了這間房子,我不可能買第二棟房子。」另外,大地震是天災,人意外走了,將往生親人名字寫在「921地震紀念公園紀念碑」上,以傳統文化來說,對當地是多大的衝擊和傷害。
 
現在這個公園不太有人去了,很少人會去關注,石碑也被樹和草擋住了,張麗珠主任覺得很可惜。然而,地震也搖醒了昏睡中的客家精神,讓危機成了轉機。對東勢鄉親而言,當外界資源與支援逐漸散去時,也正是他們發揮潛能的時候,也讓逐漸式微的客家傳統文化再度被看見。
 
「東勢社區是我要住的,我在乎的。」從那時開始有客家庄、客家電視臺、客家語言,有十首傳統客家歌曲又回傳回來了,他們發揮吃苦耐勞的精神。社區民眾24小時有人值班、有人去監工重建。
 
東勢國小、國中是慈濟援建的,設計時保留客家傳統文化,建造時讓在地鄉親實際去和志工接觸,一起投入,到現在三層校舍仍很堅固。客家精神支持著他們修復破碎的土地再站起來!
 
張麗珠教授認為,「客家人勤儉持家,那時發現東勢農會存款是最高的。農會是鄉親很重要的部分,開始往前走講到災後重建、減災,要顧到社區民眾自己的責任;『滑倒』是不是要等到政府單位扶起來?他們是不是可以訓練到感恩和給予的部分?重建我自己可以做什麼?」
 
學習互助感恩 以傳統文化重建心靈
 
早期,臺大教授是在辦公室等大家進去找他的,無法想像教授們可以做到在社區從早到晚上和鄉親在一起,像小蜜蜂一樣到各地區去演講。陪社區民眾參與他們的新家入厝,同時拍攝到他們邀請鄉親,很辛苦的走過來的歷程;雖然辛苦,但是鄉親們很開心的一路走過來了。
 
教授們也分析曾經幫受災鄉親心理和生活的重建;因實際參與,所以可以回饋給社區,重新站起來的力量。雖然人們沒有辦法阻擋天災不要來,但是見證如果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分,可以把天災降到最低,從這重建中去成長和進步。
 
張麗珠教授相信災害帶來重建與復原力,看到東勢重大災害資料,受災社區居民有很多的研究看人們重大災害的影響——從病理的角度來看重大災害,一定會生病,後來看到危機的當下帶來轉機復原力,看到優勢觀點的概念;社區能量攝取不足時,集體效能怎麼匯集。
 
可能有各醫院、社工等團體競爭這部分,張麗珠說:「很重要的,不是說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當在地鄉親講到災難故事時的諮商心理治療,救災復原敏感度除了文化靠近連結外,還有其他的客觀因素。
 
重建過程中,立竿見影的建築工程的重建效率,令人讚歎!但心理與生活的重建卻是條充滿辛酸苦辣的漫漫長路。也因為如此,客家的刻苦和硬頸精神再度被激發出來。在外來的專業輔導資源與支援豐沛時,東勢鄉親選擇當海綿,努力充實自己的內在能量;得以在外來資源散去時,有能力互相扶持,繼續勇往直前,一步步重建屬於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綜觀言之,張麗珠教授認為東勢鄉親的復原力,展現在一、由受助者轉化為施助者;二、團體自然形成領頭羊與精神領袖;三,善用社群群組維繫訊息的暢通;以及四,社會支持網絡的重建與維繫,而最重要的動力來自——感恩的心。

(演講者:張麗珠 整理:胡淑惠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