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米力量 千塔城造善行

2016-09-09   | 緬甸人文真善美志工
勘災的互動過程中,志工得知居民Aung Ney Uu於兩年前,在村裡發起了「一把米」的運動,為村裡籌募建設禮堂的基金,並詳記會員的捐米資料,村民們買米的數量也記錄得滴水不漏。(攝影者:張文輝,地點:緬甸)
緬甸古城「蒲甘」,是緬甸重要的旅遊城市,城內最盛時擁有超過五千座佛塔著稱,目前仍留有二千餘座。8月24日緬甸中部發生芮氏規模6.8強震,緊鄰震央巧克鎮的古城「蒲甘」,不少千年古蹟遭受損毀,為極具歷史文化的古城帶來重大耗損;而蒲甘又分為老蒲甘和新蒲甘;老蒲甘多數是緬甸人。地震消息傳出後,慈濟勘災團9月3日至5日啟動關懷。

慈濟志工先前往老蒲甘的PWAZAW村勘災。PWAZAW村約有兩百戶居民,居民多為務農和製作手工藝品為生。村莊距離震央巧克(Chuak)的北部三十公里處。蒲甘除了是佛教文化遺址、歷史古都;更是東南亞最富盛名的漆器之鄉。

沿戶關懷活動 看見一把米

U Kyi Tim是當地雜貨店的老闆,地震發生的時候,他在店裡感覺突如其來的震動,他和店員不顧一切逃出店外。U Kyi Tim慶幸這一次的地震沒有波及學校和民宅,但是佛塔倒塌他感覺很痛心;不只是佛教文化遺址無法保全,也擔心帶動經濟的旅遊業會深受影響!

接著訪視一位補習老師EI Ei MON,她教導十五位二年級到四年級的孩子。當天搖地動之時,孩子們正在補習,大家受到了驚嚇,也不懂得向外跑,所幸大家都平安;志工檢查屋子周圍,牆壁門窗無損。老師說地震造成佛塔寺廟倒塌大家都很難過、很不捨,如果政府或團體要發動募款重建,村民都願意響應。
蒲甘村莊距離震央球克(Chuak)的北部三十公里處,除了是佛教文化遺址、歷史古都;更是東南亞最富盛名的漆器之鄉。(攝影者:張濟玄,地點:緬甸)


蒲甘是緬甸的旅遊重地,著名的度假酒店林立;雖然許多村民的日子仍過得艱辛,但在艱辛生活中村民的善心卻從不匱乏!Aung Ney Uu是政府文物部的義工。地震後,即刻和同伴展開勘察活動,所幸村落沒有大礙。

勘災的互動過程中,志工得知當地義工Aung Ney Uu於兩年前,在村裡發起了「一把米」的運動,為村裡籌募建設禮堂的基金。

募集的方式是分四組人,挨家挨戶向全村一百一十戶人家募集「一把米」。到了週六再將募集的米賣回給村民。每戶限定買四斗,每斗是緬幣伍佰元(約臺幣十三元),一斗是八個煉奶罐的數量。

除了詳盡記錄米會員的捐米資料;村民們買米的數量也是記錄得滴水不漏!也造賣米的銷售本。

一把米的善舉,在蒲甘早期就有村民奉行,時日久了大家也淡忘了。後來經當地寺廟法師再次推行。每戶一把米看似微小的動作,累積起來讓村民以自己的力量建設一座禮堂!一座莊嚴亮麗的禮堂從地建起,這來自每一份微小的力量,更讓志工佩服。

教育青年學子 修寺廟辦學

9月5日上午志工從良烏行約四十分鐘的車程即抵達目的木各具市勘災,抵達木各具市與韓霖奧先生會合,韓霖奧是志工林銘慶在當地的朋友。請韓霖奧位志工帶路。

木各具市是伊洛瓦底河邊的小城市也是禪修重鎮,路況順暢;志工到了Mahar Witayama佛學院,在這一次地震遭受了一些損壞,三位出家眾受傷;其中兩位骨折、另一位輕傷,送醫院治療並無大礙。
竹片編製而成的牆壁,經歷地震,完好無損。(攝影者:邱濟睿,地點:緬甸)


年前,建築師已經告知這棟建築物主體架構不安全,需要維修,只是相關單位沒有任何行動!地震時,建築物南邊走道出現裂痕。震後前端建物部分坍塌,走道圓柱斷落暫且擱置在地面上。

Mahar Witayama佛學院是屬於當地其中一所大型規模和有名望的佛學院。住持Wi Sar Ra法師已八十五歲,是一位非常重視弘揚佛教、著重於培養優秀出家眾和教育人才的僧人。

距離佛學院不遠的地方,法師也辦了一所名為Su Gyi Pan(譯:立宏願)比丘尼中學,一所只聘請女眾當管理和教職人員的學校;他在1998年創辦小學,當時學生人數一百零三人,自1999年至2000學年度開始每年新增一個班級至中學,學生人數逐漸增加至六百八十三人,老師二十人。

辦校興學,法師的宏願是,「要提供一個直接、針對學生更實在的教學。」另在離該學校十五分鐘車程的郊區,法師又建立一所著重言語教學的學校,學校預計在2016年底完工,為了孩子的將來,特別教導中文和英文,「現今緬甸社會對這兩種語言的需求很高,如果學生可以掌握好這兩種語言,他將來畢業了就不愁沒出路了。」

緬甸民眾對佛寺的敬仰、及古文物毀損的不捨,地震受毀的佛寺、佛塔、教堂建物,民眾都踴躍捐款籌得維修基金,期待重建古都,帶動經濟效益看見希望。

(文:緬甸人文真善美志工 緬甸報導 2016/09/0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