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那讀景 他們教我的故事
2017-03-09 | 廖唯晴、陳春淑攝影作品的力量 用鏡頭記錄人生
2016年底,前去非洲獅子山疫區拍攝的慈濟月刊攝影記者蕭耀華,不慎被蚊子叮咬而感染瘧疾,中間一度昏迷病危,經過臺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的努力,在長達半個月時間的治療後,康復出院。擅長使用鏡頭看世界的蕭耀華,用相機記錄下每個永恆瞬間,每一張照片都訴說出戰爭下的悲苦生命,以及偏遠地區的人生百態。
3月7日,臺北慈院二樓人文空間舉辦了一場以蕭耀華的攝影集《他們的故事》為主題的攝影展,展覽內容包括「跨界苦旅 鄉關何處」、「天問」、「不童凡想」等系列作品,相片顏色以黑白或彩色呈現,一張張照片,真實傳達敘利亞難民為了逃離內戰,必須遠離家園,四處求生的艱苦。
開幕典禮上,臺北慈院院長趙有誠表示:「蕭師兄承擔過許多國際賑災與義診的真善美,這些影像忠實呈現出上人所說的『他們走不出來,我們走進去』的真諦。」也提到很感恩臺灣在過去這些年沒有戰亂及大型的天災、瘟疫,希望這些真實世界苦難的照片能啟發更多人的慈悲心,讓在臺灣平安、有福的人們,能盡自己的力量來付出
人文志業副執行長葉樹姍則點出攝影作品的力量:「攝影鏡頭是攝影者心的延伸,希望讀者看到的不僅是作品,而是能透過作品貼近攝影者以及照片中人物的心。」
難民苦楚說不盡 援助難民不能停
每張照片都是苦難故事的紀錄,深入戰地讓蕭耀華體會到祖父曾說的逃難的滋味,蕭耀華一一向現場民眾講解隱藏在照片後的百態。
「跨界苦旅」帶領眾人看到物資發放現場,偌大的風沙讓現場工作人員備感疲憊,遑論當地難民。
「等待」則拍攝出在三十幾度的氣溫下,一個身穿英國知名汽車ROLLS ROYCE衣服的小男孩,蕭耀華說:「他頭上掛著降溫的濕毛巾,表情相當無奈,這樣的反差令人心疼」。
「靜待天明」陳述難民對前往德國的渴望,但是礙於政令,只能被困在塞爾維亞,無助、無望地等待。
而這些照片只是呈現了現場一部分的樣貌,蕭耀華說:「作為一個攝影師,不太可能把現場的感覺百分之一百的帶回來。可是從事這工作的人,盡量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所以有前輩說,攝影師的照片不是用來看的,是要跟文字一樣用讀的,慢慢讀才能讀出那個感覺。我希望在這樣的流動空間,大家慢慢地去看一看,看看能看出甚麼味道來。」
大病初癒的蕭耀華非常感恩慈濟醫院醫療團隊把他的命救回來。前一陣子慈濟舉辦「國際大愛 心蓮滿人間」祈福音樂會,募款援助敘利亞難民,雖然他不在現場,但從You Tube看到音樂會的影片,還是非常感動。
約旦志工陳秋華在音樂會上分享,曾動了心念要將每月援助發放,轉為難民孩子們的醫療手術費用,但夢到 證嚴上人在他面前說:「濟暉,不能停歇,我願意用我的血來供養難民。那些難民苦不堪,我們能幫忙就幫忙。」
音樂會上,陳秋華懺悔這個暫停的念頭、誠心替難民感恩頂禮,蕭耀華表示自己深有同感,援助難民的壓力真的很大。
慢讀體會箇中滋味 見苦知福珍惜擁有
參與過多次國際賑災的蕭耀華,儘管報導趨向記錄慈濟志工與受災鄉親的互動過程,但他也用心觀察現場,用圖像呈現當地民眾在災難過後的生活狀態。透過攝影鏡頭記錄敘利亞難民滯留在塞爾維亞境內的生活情況,從他們的食衣住行與醫療狀況,呈現出難民經歷戰亂,無家可歸的困境。
活動中,有一位阿嬤帶著三歲的小孫子,指著一幅幅的攝影作品,詳細的為孫子說明。志工走近導覽互動時,阿嬤笑著說,希望讓孩子從小就能培養慈悲心。
來自板橋的民眾陪太太到醫院回診,在等待的空檔,仔細地看著每一幅攝影作品。他說:「透過照片能讓大家見苦知福,才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而現在的年輕人太幸福了,都不懂得珍惜。」他感恩臺灣有慈濟,才能將愛心送到需要幫助的地方。
佈展團隊的郭小姐也表示:「選照片時,我們都思考每張照片背後的意涵,其實我們的生活已經相當舒適,應該要好好珍惜,好好愛自己與周遭的人。」
蕭耀華珍惜每一個相遇,看見人性的純真,並連結照片與觀賞者的生命經驗。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透過攝影記者的鏡頭記錄,提供來院民眾一個思索人文關懷的空間。
就如蕭耀華所說,攝影師的照片不是用來看的,是要跟文字一樣用讀的,慢慢讀,才能讀出深層的感受。【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廖唯晴、陳春淑 臺北報導 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