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欲集苦 富愛消災

2021-06-01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物資豐富享受的人,那叫做富有,有的缺乏物資,缺糧、缺食,這叫做貧,這就是有形識的貧富。有的是無形看不到的,富有的人,他心裡也是缺,窮人要求得肚子能飽,這肚子能飽,一、兩碗飯就可以吃飽,但是富有要求到飽滿,實在是很難,這種心念無形,貪念就是無窮。所以佛法總是要教富,教導富有人知足常樂,要知足,永遠都歡喜;窮困的人也要知足,他就能安貧心富,生活雖然貧,心很富有,這叫做滿足。」
【證嚴上人6月1日志工早會開示】
「早啊!每日都有個早,所以見面要道安、問早,這都是每天的開頭。平安,平安就是人間的福,平安最有福,錢多或者貧窮,只要平安都是福,這個時候人人都要求個平安。」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仍未降溫,臺灣每日都有數百個確診案例傳出,各縣市政府紛紛公布各種的防疫生活新規定,期望能儘早控制疫情。證嚴上人在6月1日的志工早會中呼籲人人,疫情期間需要大家拉長情、擴大愛,彼此之間互相關心與祝福,同時節制貪念口欲,以虔誠齋戒來自我祝福。
 
「很多華人都很關心臺灣現在是否平安?臺灣的生態,人人、慈濟人也都關心,關心我們四大志業為社會在做什麼,尤其是很多人都說,在醫療裡看見了健康之寶。有的人困擾著他身體不知要如何看醫生,在這個(志工)早會裡聽到了我們的醫療系統在報告,不管是求常識,或者是求理解,這病因、病源、病痛如何解決,都是在早會裡可以得到答案。」
 
貪得患失苦煩惱  教富濟貧樂知足
 
慈濟成立五十多年來,總是為了人間的需求,走入人群做利益眾生之事。上人不斷囑咐慈濟志工要「教富濟貧」,引導生活富裕的人可以用世間財來幫助天下苦難人,為他人造福的同時,也是為自己植福。
 
「物資豐富享受的人,那叫做富有,有的缺乏物資,缺糧、缺食,這叫做貧,這就是有形識的貧富。有的是無形看不到的,富有的人,他心裡也是缺,窮人要求得肚子能飽,這肚子能飽,一、兩碗飯就可以吃飽,但是富有要求到飽滿,實在是很難,這種心念無形,貪念就是無窮。所以佛法總是要教富,教導富有人知足常樂,要知足,永遠都歡喜;窮困的人也要知足,他就能安貧心富,生活雖然貧,心很富有,這叫做滿足。」
 
許多物資生活貧乏的人,堅定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安分守己、勤於付出以獲得生活之所需,總是能知足常樂。上人引用〈快樂的清吉〉的故事──清吉是一位貧苦的工作者,白天工作獲取足夠的工資來養家活口,雖然清苦,但在夜晚時分,總能聽見他嘹亮、悠閒的歌聲,引起隔壁有錢員外的好奇。
 
「村裡的人聽到很悠揚的聲樂、唱歌,他們會出來看看,這麼窮,怎麼會每天都這麼快樂?那位員外就來問問他,你怎麼這麼快樂?我安心自在,今天我的家裡吃得飽,我很安心,我很滿足,明天還有工作可以做,我很歡喜,歡喜明天還有工作可以做。我今天已經飽足了,明天還有工作可以做,當然我這時候就要很歡喜。」
 
有錢員外聽了,就決定給清吉一些錢,讓他可以翻新破舊的屋子,可以讓妻子安心生活,讓孩子可以專注讀書,讓清吉的家裡什麼都不缺。然而,有了錢讓自己過得好生活,也讓清吉有了貪求的心,開始思考如何可以讓全家的生活過得更好。
 
「開始就要想很多方法,怎麼做才能賺錢不賠錢。從這樣開始,就要去應酬、交往,這樣就可以有錢給他賺;開始做貿易,貿易久了沒有一定都賺錢,也是有危險,愈做愈大,開始他貪念愈來愈多,錢的進出愈來愈多,有了錢,煩惱來了,那就是得失心,那個賺多可以更多嗎?賠錢賠多了,也是煩惱,賺錢賺更多,不會很滿足。像這樣有更多,不滿足,歡喜不起來,一點賠錢,每天都在掛心,付出去能得多少,得來的損失多少,這種得失心,真的是苦啊!」
 
米糧撲滿饗苦難  竹筒歲月遍全球
 
草創時期的慈濟,從菜市場的「竹筒歲月」開始,號召大家響應每日省下五毛買菜錢,家裡的菜色不減,卻能累積點滴來幫助貧窮苦難人。從臺灣東部的花蓮開始,五十多年來的聲聲呼籲,「竹筒歲月」精神已經擴散到全球。
 
「積善之家有餘慶,讓大家知道一點錢、一點錢累積起來,有錢就可以救人,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救人的人,除了富有錢,還富有愛,這種身心俱富,身與心都是平齊富有,或者是貧困的人,生活稍微減一點,就像一把米可以(累積)成為三千多公斤,這是緬甸的故事,十幾年前我們去幫助緬甸(納吉斯風災),那個時候人人都是貧困,有田、有園,沒有種子,園地無法耕作。」
 
緬甸於2008年發生納吉斯風災,對世界糧倉造成嚴重災情。慈濟進入災區,發放稻種、肥料,讓農夫們能有好的收成,並進而引導他們發揮互助精神,農民們自主發起日存一把米的「米撲滿」,一村又一村擴散,將累積的米糧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鄉親。
 
「人人不只是能捐一把米,還可以捐好幾包米,他們收成就可以捐,他的收成的百分之幾,集合起來就可以幫助愈來愈寬、愈遠,有貧困的人,幫助愈來愈多,這叫做積少成多。一桶、一桶都是一把、一把的米集合起來,整個村莊集合起來,變成很大堆,分成了多少袋,這都可以去幫助人,幫助貧困苦難人。慈濟一向都是這樣過來的,一把米、一把米幫助到現在,十幾個省份,慈濟在緬甸造福人群。」
 
立足臺灣,放眼全球,慈濟從五毛錢開始,點滴行善的足跡已經遍及全球一百二十四個國家地區。上人總是提醒大家,平安就是有福,臺灣慈濟志工透過少欲知足的力行,將慈濟無所求付出的精神帶動到全球。
 
「臺灣是一個福地,常常說,有福,這就要看社會人人見善響應造福,我們就可以平安,平安就是福,這少欲知足付出,是過去臺灣這麼多人,把這樣的精神帶動到全球。看看非洲辛巴威,那是世界最貧困的國家之一,辛巴威有一粒種子朱居士(朱金財)回來臺灣,把慈濟精神理念這個種子帶回去,一點一點的從他的家庭做起。」
 
就地取材耕善緣  翻貧均富造福德
 
在非洲辛巴威,這個直線距離臺灣超過一萬一千公里的國度,種族、膚色都與臺灣不同,朱金財師兄以他堅定的信念,在當地落實慈濟志業,展開濟貧扶困的慈善工作,讓貧窮苦難人有了心靈富足的生活。
 
「辛巴威在動亂的時候,很多就是搶,但是他的家庭、他的店面就是平安,因為人人知道他是做好事的人。所以說來,好人好事總是給人佩服,這說來做善事對自己有益,不只是利他人,最重要是利益自己,成就自己的福德,成就自己的善緣。所以福德要從善緣開始,我們要供應善緣,才能匯聚福德。」
 
福從做中得,有福自然能平安。然而看到天下災難頻傳,看到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受災受難,總是令上人心生不捨,總想盡心力去援助。
 
「慈濟普及在這麼多的國家地方,我們都要關心到,看到不去幫助,心不安。所以慈濟都是普及全球,啟發愛心,人人點滴會合,最重要的『就地取材』,這都是自己耕耘。想想菲律賓不也是,他們按照師父的方法,過去是『教富濟貧』,現在是要『教貧教富』,現在是濟貧,過去是濟貧教富,現在是貧的付出來教富,做給富有的人看。我很辛苦,我自己的生活還缺,我在人給我的一把米,我放鍋裡還要抓一把米出米,我可以十分飽時,我就是拿兩分出來,再給其他的人。」
 
「八分飽,兩分助人好。」一個四口之家,若是人人各自省下兩分,合起來就可以再幫另一個人溫飽。如果點滴會合,就可以達到「人間均富」,人人的心靈同等富有,共善人間社會。
 
「我們可以點滴捐,就可以『人間均富』了,真的是需要鼓勵人人,所以教貧濟富,這就是教育富有的人,這叫做翻(轉)貧困為造福,做社會的福祉,就是社會能安,這就是社會人人都住在平安有福的地方,這叫做對地方造福益,這都最健全的人生。」
 
無明造業釀災疫  持齋守戒護生靈
 
疫情期間,更需要人人互相鼓勵,彼此祝福。臺灣雙北疫情仍處高點,上人天天都在呼籲人人要戒慎虔誠,以戒來安定自己惶恐的心,透過戒殺、持齋來表達深刻的虔誠,祈求疫情早日平息。
 
「現在真的是怕沒有用,惶恐沒有用,所以要戒慎,要戒自己的心,要很謹慎我們的生活行動,戒就要持齋,才是表達出了戒,那個戒,戒我們的行為,戒我們傷殺,要戒殺就是要戒口欲,只是一張嘴巴,要吃多少種的生物,吃魚、吃肉、吃蝦,這都是生物,要這樣才能活?才能健康嗎?不是。」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只要是生命,都需要被同等尊重與疼惜。人與動物若能共生息,四大便能調和,天下自然無災難。
 
「一旦四大有一大不調,那就是沒有調和,所以心不調和,人生人心就會有病。水氣較多、火氣較大等等,這就是人的四大不調。動物也是一樣,這就是瘟疫,豬瘟、雞瘟,一樣體內不調,發病同樣也會傳染,這每一種生命都有埋覆著他的病種,人啊,口,吞食這麼多種的活命,活的生命,想,這個人的生命多吸收多少的病菌……」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保有著善孝的人文禮儀,在災難紛起之時,應該要抬頭仰天說懺悔,低頭向地道感恩,自我反省除去無明煩惱,以平撫一波又一波大自然的反撲。
 
「這都是人類的無明一直造作到現在,這個業已經累積、累積,所以幽靈反撲,這叫做眾生共業。要怎麼能撫平這一波(疫情)如海嘯撲來,真的很洶湧,人人虔誠發願,要持齋戒,所以持齋戒,愛護生靈。現在苦難偏多,貧窮人多,要安人心,也要安人生命,安心安生活。」
 
自疫情開始,慈濟持續為第一線醫護、警消等人員,提供各項防疫物資,並針對弱勢族群提供扶貧紓困、安心助學計畫,盼能陪伴大家共度難關。
 
「除了醫療治病,還要慈善造福社會,所以我們從去年(2020年)開始就一直知道社會保母警察、義消等等。哪裡有需要,就是少不了警察,哪裡有災,少不了義消,少不了這個社會關心,這種發心願意去做志工,願意盡他的責任去投入,是社會警消、義警……所以不斷、不斷用心,向前走需要人人用心聽,用心來響應,這一波疫情戒慎虔誠,聞法要相信,要認真,要身體力行,所以要信願行,方向要正確,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