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東勝 我不能沒有慈濟

2013-10-18   | 陳佳秀
曾東勝因為輪值臺中志業園區的紀錄,留下很多珍貴的慈濟工地溫馨人文互動史料,覺得是個人珍貴的生命體悟。(攝影者:林昭雄)
「曾仔!某某人過世了,你知道嗎?」電話那一端,傳來往昔同事往生的消息,曾東勝一陣震驚與錯愕。

退休後,常獲悉昔日同事從職場退下後,整日窩居在家,不再從事勞力運動、不參與社區活動、亦不與人互動。結果不出一年半載,碩壯身體因缺乏運動,逐漸孱弱而往生。這樣的消息警惕他「應退而不休,要活就要動」的生命觀念。

退而不休 積極學習加入跑道

出生於三○年代臺灣農業社會的曾東勝,小學四年級因父親經商失敗,家道中落後,由有鞋穿到赤腳求學。放學後必須到臺糖農場,當小童工幫忙拔草、扶正甘蔗幼苗,補貼家計。艱辛生活下,孕育出他刻苦熱心助人的精神。

曾東勝懂得珍惜自己,也懂得回饋社會。在日後安定生活下,開始參與許多公益團體如法鼓山、仙佛寺、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當觀護志工……

其實早在證嚴上人要在花蓮蓋慈濟醫院時,就有一位慈濟志工來跟他勸募。當時隨意捐了錢,沒想到過了一陣子,她專程帶來一份鋼版手寫印刷本,上面列印所有募款人的名字、金額芬芳錄,交給曾東勝,讓他非常感動。

他感到慈濟的誠信是如此透明化,是一個正派的慈善機構。不過,一直到大姨子在2000年參與慈濟委員培訓向他募款,曾東勝才再續慈濟因緣。後來從金融界退休後,立即加入慈濟行列,成為攝影志工。

鏡頭裡看到慈濟工地人文

曾東勝(右一)從臺中慈濟志業園區開始動土時,就一直是輪值攝影志工,從中見證到慈濟工地人文、上人對醫療志業守護眾人健康的悲心和慈濟人無怨無悔的付出。(照片提供:鄧和男)
好學的曾東勝,把握學習的機會,在培訓期間,積極參與醫院志工、攝影課程。開始出勤去攝影時,正逢2002年上人前往臺中志業園區主持破土典禮,從那時候開始,曾東勝與幾位真善美志工,每週都會到園區輪值興建工程紀錄。

期間,他隨著工地從一磚一瓦的工程進度、工地朋友揮汗辛勞、香積茶水志工付出的身影、眾人鋪設連鎖磚愛的接力而紀錄。

當第二期工程開始時,有一次,上人來到園區視察工程,不捨志工在無遮蔭烈日下,汗流浹背地準備香積,親言交代要搭蓋遮陽的場所,方便香積志工使用,愛護弟子之心表露無遺。日後還特地視察幹部是否執行所咐,上人對弟子的不捨與關懷之情,曾東勝點滴銘記於心,也感受到上人對醫療志業、守護中區鄉親健康的一片堅持。

從鏡頭裡,他親眼目睹每一梯次輪值香積志工使出的拿手好菜、七菜一湯,加上當季水果與甜點,供應二、三百位工地朋友用餐,趕工程時,有時得準備四百多位餐點,忙著補菜端菜,並以恭敬的心為工地朋友舀湯,體貼入微的服務,感恩他們為「守護生命」的大醫院而付出。

志工對工地朋友感恩尊重的互動,也在每個月的第一個週四,為工地朋友舉辦慶生會。逢年過節也會送上應景禮物,如素粽、素月餅、水果等,這些都是曾東勝在社會職場上看不到的慈濟工地人文,也讓他難以忘懷。

志工敬工地朋友為上賓。有一回,一位已經做了十年水泥工的工地朋友,感動不已地頻頻表示:「只有在慈濟做工,才能感受到被尊重,不被任意呼喚指使。尤其在工地吃素、不抽煙、不喝酒、不嚼檳榔,也是一種善的體驗和啟發。」曾東勝回憶道:「許多工地朋友亦會私下說:『來慈濟做工程很不錯,以後再有慈濟工作,我會再來做。』」

曾東勝覺得年紀雖大,還能投入慈濟承擔自己興趣的攝影,他很感恩退休後的生命不留白。(照片提供:曾東勝)
除了志工的貼心以外,就連年近九十的上人俗家母親──王沈月桂師姊,也經常風塵僕僕地來到工地關懷。她為了慈濟醫院工程,忘記自己年齡,中氣十足地向參訪園區的團隊勸募鋼筋和水泥。曾東勝說:「有次她老人家的手受傷,手還包紮著,仍舊出來募心募款……而上人的弟弟,也夾雜在衆人中,揮汗參與搬運磚塊……」這一切一切都成為他鏡頭下永久珍貴的畫面,也是一幅人間美善的歷史影像。

從輪值紀錄臺中慈濟醫院一、二期工程十幾年中,曾東勝更見證到了慈濟工程品質與安全措施的高標準。「有次在招募電焊工人時,當場要求四、五十位應徵者,一齊做焊接技巧測試,在從中錄取十位。」這種慎選工作人員的品管,使他印象深刻。在往後工程焊接作業時,他拍下不少焊接工人,繫著安全繩索,站在鋼骨上電焊的身影。

透過相機,曾東勝見證到了臺中慈濟醫院由荒蕪到院區竣工,一棟守護生命磐石,中區慈濟人冀望的醫院從地拔出,透過人文真善美的鏡頭,留下慈濟千年萬年永存的歷史。這也是曾東勝加入人文真善美志工十幾年來,因為輪值臺中志業園區的紀錄,人生最珍貴的慧命成長。

電腦曾障礙 法親助緣度難關


曾東勝在紀錄志業園區中得到的法喜,是他堅持在人文真善美當攝影志工的一種動力;然而,在時代的巨輪轉動下,科技的變遷,數位相機取代了傳統相機,對於年長的攝影志工,可是一大衝擊。

如何使用電腦、如何輸入文字、如何寫圖說、如何獲取粗淺的電腦知識等等,曾讓曾東勝於2008年、2009年間一度陷於困境,他於是轉了跑道到花蓮慈濟技術學院當懿德爸爸、到醫院當志工、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當觀護志工、其他公益社團,讓自己的生命不空轉。

曾東勝(左)很感恩因參與人文真善美勤務,能跨越不同功能組、涉獵各領域,有機會看到、聽到、學到在社會上、職場上不知道的知識和智慧,而讓自己的慧命成長。(照片提供:曾東勝)
但因為難以忘情攝影嗜好,他再次積極參加政府補助的基礎電腦課程,努力學習電腦新知識。加上慈濟志工盧有福的熱心指導電腦技巧,讓他恢復信心,於2010年再次回歸團隊。曾東勝再度拿起相機,在社區活動中,身手矯健地捕捉影像,為慈濟大藏經再留史。

拍攝佛教界導師 見到平凡中的偉大

回憶十年來攝影志工心路歷程,曾東勝也曾碰過人事障礙,但他淡然地說:「我常常以上人所說『做就對了』鞭策自己,不要退轉。我們是在幫上人做事,而不是替某師兄、師姊做事,在是非中要學會療傷,不要自我內傷。慈濟不差我一人,但是我不能沒有慈濟!」

其中讓他最欣喜且彌足珍貴的經驗是,在承擔攝影志工十幾年間,有一次,他受資深志工之邀,去華雨精舍參加印順導師的壽誕,並承擔攝影任務。

正當眾人在忙碌中,端坐在大廳的導師,突然親切地向他招手,要曾東勝幫忙拍些照片。

他當時非常興奮且榮幸,立即向前「啪!啪!啪!」拍下了許多張,曾東勝看到的是導師的平凡,就像是一位家中的長者,沒有大導師架子,而圍繞在他身旁的就如同他的兒子、孫子般為他慶生、話家常、請法。

第二天他洗好相片,喜孜孜地拿到臺中分會繳交給文史組同仁黃玉櫻,她很感恩曾東勝即時留下歷史畫面,很值得珍藏,後來這些相片,在印順導師圓寂後成了很珍貴的絕版資料。

從紀錄慈濟工地人文、志工早會分享、拍攝海外慈濟人回到臺灣的精進身影,曾東勝感到在他的後半生能夠與慈濟志業脈動同步,隨著鏡頭的轉動而融入其中,鏡頭不只會說話,也在紀錄歷史,這是千秋百業的慈濟大藏經。

他很感恩因為參與人文真善美勤務,能跨越不同慈濟功能組、涉獵各領域,有機會看到、聽到、學到在社會上、職場上不知道的知識和智慧,以及因為拍攝他人的生命故事,而讓自己的慧命成長。他說:「退休後還能被回收,再為社會做點事,就要趕快做,免得日後體力不及,才來後悔。進入慈濟,使我自己的生命不留白。」

(文:陳佳秀 臺中報導2013/10/18)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