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爸沒背景 只留德給子孫

2017-03-10   | 柯德桂
2007年林花澤陪伴妻子游金桂,一起參與志工培訓。(照片:家屬提供,地點:基隆共修處)
林花澤的一生不為自已,時時刻刻都只想到為他人、為大地,盡心力、獻生命。他努力打拼,扮演好一家之主的角色,教育孩子當典範亦扛起家庭的經濟重擔;做志工時更是完全投入,珍惜分分秒秒,即使當身體罹患肝腫瘤,更勇往直前。而當遇生命大限時,唯一的心願捐大體,也終能如其所願。

為家人著想 寧願只苦自己

林花澤生於1936年,小學畢業後,林花澤在親友家幫忙種花生、蕃薯等農作物,勤勞刻苦的日子伴他走過年少時期。十六歲時,他常自問:「我要過這樣的日子嗎?」幾經思索後,決定遷移至基隆造船廠附近,在當地學習機械維修,學得一技之長,便進入冷凍廠擔任機械維修及管理工作。

1964年林花澤和游金桂結婚,育有二子一女,他常對兒女耳提面命:「我們沒有背景,唯有努力讀書,才能謀得一份穩定的工作。」林花澤一心為家人著想,要給家人過更好的日子,他寧願苦自己,改換工作到碼頭擔任搬運工,獲取較高的收入。工作雖累,但林花澤從不埋怨,只拼命地努力工作。

隨著經濟起飛,貨物流量大增,林花澤在朋友建議下,夫妻倆共同經營個體貨運行,以三輪貨車載運貨物,每日早出晚歸是司空見慣的事。一段時間後,以貨車取代了三輪車,生活漸穩定,但仍勤儉過日子。

日日不可少 做環保載回收

於環保日時,林花澤參與社區的街道清掃。(照片:王芳娥提供,地點:基隆市安樂區)
1992年林花澤在妹妹林麗雲的鼓勵下,開始投入慈濟環保志工的行列。因為多年載貨運的經驗,林花澤開車載環保回收物是駕輕就熟,甚而愛上它,成為生活上的一大重心,日日不可缺少。

有一次,林花澤一家要出國了,他仍不忘先去環保站開車載回收物;家人眼看時間快來不及了,卻仍不見他蹤影,到處聯絡不到他,各個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等到林花澤出現在家人面前,卻是老神在在,直說:「把工作做完,我才放心。」臨行前,他更不斷地叮嚀未一同出門的二兒子,「一定要記得去載回收喔!」

林花澤投入環保工作,一晃眼就過了五年,分分秒秒都在忙碌中度過,讓他沒時間參加培訓課程,直到1998年才完成慈誠受證。即使受證後,林花澤的最愛還是做環保,從未離開這崗位,十幾年來如一日。在他七十歲職場退休後,更將自己的生財器具--貨運車,無償捐給環保站繼續使用。

罹患肝腫瘤 把握每分每秒

慈濟新店醫院於2006年啟用,林花澤開始承擔醫療志工,急診室、加護病房都可常看到他的身影。兩年後他發現罹患肝腫瘤,在院長及醫療團隊的悉心照顧下,切除了左肝臟,右肝臟則追蹤治療中。

在醫院治療期間,他不但是位病人也是志工,以同理心膚慰著病友,分享他如何樂觀地度過生命的難關;也因為認真面對自己的病痛,讓他更懂得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付出。

即使身有重病,林花澤仍懷抱著一分使命感,於2009年勇敢地承接志工醫療幹事的工作。醫院裡志工的大小事,他都搶著做,不假手他人。大家勸他要多休息,他總是拜託大家,說:「我的肝腫瘤越來越多顆了,我必須要把握時間去做!」

林花澤承擔醫療幹事的日子以來,除了因病情加重,不能接其他勤務外,他每一梯次的醫療志工都參加。在醫院裡,林花澤體悟人生的無常,更懂得能做就是福,他把握每分每秒,堅持做到最後一口氣!

做大體老師 圓滿最終心願

慈濟志工王芳娥(左一)及康阿田,於2016年前往林花澤家(坐著),一同為他慶生。(照片:王芳娥提供,地點:基隆市安樂區)
證嚴上人曾呼籲:「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林花澤把這句話銘記在心,2009年他簽下了大體捐贈同意書。

2016年肝腫瘤開始復發蔓延,林花澤頻繁地進出醫院,身體狀況一直不佳,肚子也越來越大。他知道在這樣下去無法捐大體,有點失望地跟長年承擔醫療志工的沈碧花提起:「我很想捐大體,想進大捨堂,但恐怕不行了!」沈碧花鼓勵他要不斷發願,跟自己的肚子說:「我要做大體老師,無語良師,水趕快排掉。」為了實現心願,林花澤下定決心常常摸著肚子這樣說。有一天,他真的如願了。

2017年1月,林花澤陷入彌留狀態,家人萬般地不捨,孫女寫了卡片唸給阿公聽:「感恩這段時間的陪伴,請阿公放心,會記得阿公的叮嚀,努力讀書考上慈濟大學,完成您對我的期望。」

兩個兒子也對著父親輕聲說著:「您現在要去做天使了,媽媽我們會照顧,能當您的兒子是我們的福氣,退休後我們會去做慈濟。」家人們跟林花澤說心裡話,讓他更放心。「爸爸,你要回花蓮捐大體嗎?」大兒子在父親耳邊輕輕地重複問了兩次,得到的是父親堅定的答案:「我要回花蓮!」

1月18日,林花澤血壓急速下降,離開了他摯愛的家人及法親。在家人的護送下,林花澤的大體送回花蓮慈濟大學,圓滿了最終的心願,成為醫師及實習醫師的無語良師。【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柯德桂 基隆報導 2017/02/25)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