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照 小鏡頭 攝大千世界

2013-10-25   | 蔡素美
陳榮照相會善用不同道具,尤其是在大活動裡,運用智慧善用工具,可以圓滿達成任務,皆大歡喜。圖為他用小團扇引導團體入境頭的畫面。〈攝影者:陳吉雄,地點:慈濟沙鹿聯絡處,日期:2010/08/21)
「花生油、蔴油、好喫的地瓜……大家緊來買唷……」小貨車穿梭於街頭巷弄,兜賣著新鮮的農產品,開車的主人是陳榮照,一臉的純樸與憨厚,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農家子弟。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一位對攝影技術一竅不通,不懂電腦,整日開著小貨車擺攤的鄉下孩子,到後來不只會拍照,還會寫圖說,並將照片整理得有條不紊,甚至承擔起大型勤務派班工作,他是怎麼辦到的?

寫圖說 沒什麼好怕的!

「拍紙條?有沒有問題呀?」一位新進攝影志工看到陳榮照拿著便條紙,遞給臺上演繹的人員,拜託他們寫下姓名,然後一一拍照而心感納悶,「他為什麼要拍紙條?」

原來,在大型活動裡,認人不容易,有故事的主角,拍完了照,可能一晃眼就不見了,為了寫圖說要再追回照片中主角,常已經事過境遷,不得而知。

陳榮照不只遞給他們紙條,請他們寫上大名,並擺出親切的笑臉,問了幾個問題,接回紙條,他舉起手上的相機,對著紙條「喀擦」一聲,拍下了照片,其他的志工也依他的方式跟進。

紙條是他寫圖說的一項厲害小道具,寫下被拍者的名字及小故事,拍照「存證」;這樣,才不會誤植人名,也提供使用照片者一些訊息,可以發掘出更深入的感人故事。「紙條」最後成為他拍照的招牌。寫圖說一點都難不倒他。

除了隨身攜帶紙條以外,陳榮照拍團體照還有自己的撇步(臺語:訣竅)。通常在大活動裡要拍團體照時,組別多,耗時長;為使被拍者能專心,他特別製作了一把團扇小道具,一邊揮舞著團扇,吸引被拍者注意;扇子的其中一面寫著「看這裡」,還畫著兩顆大眼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當大家發出燦爛的笑容時,再「喀擦」一聲拍下;然後翻到另一面,寫著「再一次」,點點雙手大拇指,「謝謝大家配合!」換下一組,順利又流暢。

陳榮照說:「圖像的目的就是要給人看,要給人看就是要整理,要撿(挑照片)過,有撿就會進步,還要寫圖說,才能從菩薩的生命故事中體會人生的道理,這就是一種學習。」
純樸憨厚的陳榮照每日開著小貨車至街頭巷弄兜賣農產品,務實簡單的心就像他擔攝影任務一樣,也是一步一腳印地逐步學習與成長。〈攝影者:王鳳嬌,日期:2013/07/21)

拍了近萬張 可用的寥寥無幾

陳榮照是臺中龍井的人文真善美圖像志工、靠海的臺中港區,多數人務農,要找出幾位來參加文謅謅的人文真善美,好像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此,當年在弟弟陳榮忠承擔人文真善美的邀約下,加入團隊,學習攝影。但對電腦一竅不通、對攝影也是完全沒有概念的他,2004年參加在彰化靜思堂舉辦的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以後,才真正投入這項志工的行列。

剛開始,跟小兒子學開資料夾整理照片是陳榮照學電腦的開端,強學硬記,雖然不擅長注音輸入法,不過現代科技進步,買個手寫板,問題就解決了。不斷地擴充設備,為的就是要在短時間內趕緊學會電腦操作。

不過,要做的事還不只這些,除了自己要出班,也要找人出勤務、催照片、整理照片、寫圖說、隨時提供其他功能組所需的資料。他常自娛好像自己是打雜者,卻又像是一位秘書。

就這樣,他以一部傳統裝底片的傻瓜相機摸索學習,在將近八個多月的時間裡,拍下進數千張的照片,每次繳出去給窗口、被挑上可以用的都是個位數。最後,留在身邊的那一疊疊學習經驗的腳印,讓他嘆息著,提醒自己非成長不可。

他不氣餒,開始藉由看別人拍的照片構圖,模仿、觀察,不錯過每一次的基礎課程;或模擬海報、人文看板內的照片,看看人家是怎麼拍的?
陳榮照拍照時是整個人融入活動場景,縮小自己的身行儀典範。〈攝影者:李慶雲,地點:慈濟龍井共修處,日期:2008/04/19)

發願拍好照片 助緣圓滿他

每個月的圖像共修課程,是陳榮照絕不缺席的充電時刻。認真地從其他人文真善美志工身上學習專業領域,尤其圖像組的簡宏正對他影響最大。

簡宏正循序漸進的在課堂上引導學員寫圖說的要點,並教導他們要隨身攜帶紙條,寫下被拍攝者的大名,甚且簡單寫下他的一點小故事或演講內容,都有助於圖說的撰寫。

陳榮照說:「當時間急迫時,總會有打字快手的龍天護法適時出現,幫我完成。因此,寫圖說沒什麼好怕的!」

為了能拍下更好的照片品質,他發願要買一臺數位相機。然而,他做的是小型的農產品生意,每天固定開著小貨車,裝著各式各樣的蔴油、花生油、醬瓜、地瓜……四處兜賣的小攤販生意,收入扣除本錢後,所剩也是生活用的區區數字,要買一臺有高畫素的數位相機可能要省下幾個月的家用費,對他來說是一項挑戰。

很奇妙的是,當他有了這個願力後,突然間在過年後的二月份,生意出奇地好,前半個月就已經賣了超出每個月的正常收入,整個月下來,他的盈餘除了正常家用,足足夠他買一臺心想事成的數位相機。所以他常跟人家分享說:「這臺相機是菩薩送給我的!」
陳榮照不藏私,把自己學習到的專業技術和攝影人文,常常與團隊的志工分享。圖為他在出勤務時,與志工討論需擷取的畫面。〈攝影者:郭水德,日期:2013/06/29)

縮小自己 提攜後進不藏私

有一次,他回花蓮參加營隊,聽到證嚴上人開示說的一句話:「一眼觀時千眼觀,千眼觀時一眼觀。」讓他覺得身為一個攝影志工,從一個小小的鏡頭裡,攝取大千世界,紀錄世間善事,廣為流傳千古,然而一張經典的照片,在千眼觀時,身為一個紀錄者的風範應該是更要縮小自己。

有了這樣的理念,他更用心學習,更謙卑地帶領新進志工學習。2013年,清水靜思堂繼臺中靜思堂一週後也舉辦了「七月吉祥月歌仔戲」,和《父母恩重難報經》經典演繹,身為窗口,陳榮照要讓每一個社區的攝影志工有學習大型活動出勤的機會,派班時,他安排一位有經驗者帶領一位新進者,一來可以把握需要的畫面不至於漏失,一方面讓新進者跟著學習。

他說:「辦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菩薩招生』,我是雙管齊下,讓任務完成,也可以讓攝影志工有成就感和責任心,他們將來回到社區,碰到大型活動時,就懂得規劃而不至於慌張無主張。」

陳榮照希望每一位志工透過出勤活動而能有所成長,「慈濟真的很美,美在哪裡?美在不藏私。」他以這種心來陪伴社區新進來的菩薩,示範拍照構圖、提醒站的位置與角度、一起挑照片、鼓勵出勤務,希望他們的專業和慧命也能同時並進提昇。「一個人棒不算是棒,要大家棒才是真正的好,這樣才能完整地記錄下每一次活動的歷史與大藏經。」
陳榮照(右)因為弟弟陳榮忠(左)的邀約,加入人文真善美學習攝影,從中不只學到是專業技術,獲得更多的是藉事練心的慧命成長。〈攝影者:陳榮照,日期:2010/11/15)

以事啟理 感恩付出擔使命

將近十年的磨練,他也學習到圖像資料的歸檔整理。從2008年開始,他將社區擴編前後的所有資料都保存得很完整,同樣的資料每個月做成三片光碟,異地而放,以免萬一丟失了,仍然有備份留存。除此之外,他每個月也會作出一份出勤報告,作為出勤資料追蹤參考,如此一旦哪一天窗口異動時,資料都能保存,因為他不希望整個資料在他的身上遺失,成為一位漏失慈濟歷史的罪人。

每次在整理資料的時候,他都非常感恩被他拍的菩薩們,因為有他們付出的身影,才能成就整個活動。這也是他個人對於做人文真善美的使命感。

簡宏正曾送他三個字:「靜、淨、境。」就是心要靜,鏡頭要乾淨,構圖好也是關鍵。陳榮照也拿他來做為個人修心的準則,當境界來時,能夠靜心來,心中清淨,才能看出事相,藉事練心,簡宏正曾經跟他分享道:「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事情來了以本性應對,事情去了,心隨空。」讓他有時內心的起伏頓時煙消雲散,是繼續往前走的善知識。

2005年受證,法號「性照」的陳榮照,常常爽朗地笑說自己好像是「註定要來拍照的」,而「榮照」的諧音像「攏照」,類似為臺語的「全都照」之意。他希望按下快門的張張照片可以讓人感動,廣為度人,而「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能即時付出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他要當那位時時付出的人。

每天,小貨車仍然沿著固定的路線叫賣,駕車的主人陳榮照不改其務實的生活步調,簡單的心就如同他做慈濟一樣,一步一腳印地學習與成長。

(文:蔡素美 臺中報導 2013/10/25)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